“适当地进行行政干预,是抗菌药物限用的指导性规范能够顺利执行的一个很重要的保证。”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药物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杨莉在日前北京召开的抗生素合理应用研讨会上指出。
随着卫生部抗菌药物应用专项治理行动的开展,不少医院抗菌药物的管理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如医院对抗菌药物处方的干预力度不够,造成很多医院抗菌药物的管理流于形式。因此,采取行政干预措施,是在医院内部推行抗菌药物限用的必要措施。
不过,行政干预只是“治标”。根据一项对10所医院各项收入的调查显示,抗菌药物的加成收入高居首位,在药品收入中,抗菌药物收入占到18.37%;在住院收入中,抗菌药物收入占到35%。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刘国恩教授指出:“只有破除‘以药养医’机制,才能彻底解决抗生素滥用的问题。”
“治标”措施不可少
尽管卫生部已经开展了关于抗菌药物的专项整治活动,但据了解,部分医院对于限制使用抗生素的态度并不积极。
杨莉指出:“尽管医院已经有了关于抗生素应用的指导性规范,但是部分医生并没有从根本上接受这些规范:一方面,医生还不习惯按照‘照本宣科’的方式来进行处方,他们认为这样会影响临床主动性;另一方面,医生还没有获取到足够的信息和数据,让他们信赖这些指导性的规范。”
在专项整治的过程中,不少医生对于抗生素的限用都有抵触情绪,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用抗生素,患者出了问题谁负责?”
而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方式,也很难促使医生加强有关抗菌药物使用的学习,在不少医院,即时是院长也很难让那些有资格处方抗菌药物的主任医师们去参加培训。一位副院长就说过:“那些主任医师们已经没有升职称的压力了,所以怎么动员也不来参加培训。”
有业内专家坦诚:“我们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医务人员执行抗菌药物应用政策的依从性。如果医生不积极参与,抗菌药物限用也就无法实现。”
尽管如此,依然有不少医院寄希望于医生自觉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对此,杨莉建议适当地使用行政干预手段。
对于抗生素的管理并不是从今年才开始,从不少开展过抗菌药物管理的医院来看,行政形式的干预十分必要。
例如,通过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用药超常预警机制、处方点评、处罚制度、质量监测、评价统计指标、细菌检测指标、药物应用指标等措施的综合干预,才能保证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
以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例,在干预前,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占使用量的5.79%,其中预防性的使用占19.61%,外科占14.71%,内科占4.9%;但干预之后,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的使用比例在所有抗菌药物当中下降到2.35%,其中预防性用药在原来的基础上也有所下降,内科已经没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
同时,对于降低治疗费用,行政干预也有一定的效果。中国医科大学绍兴医院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干预措施,使得该院抗菌药物的使用费用占比从2005年的30.0%降低至2008年的24.2%。
“治本”还需解决“以药养医”
针对抗菌药物使用与“以药养医”的关系,北京大学开展了专门的研究(杨莉领衔),在北京、山东、湖北、宁夏、四川分别选择了1所二级医院和1所三级医院,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分析了这10所医院的门诊和住院病人的病历,发现抗生素滥用与“以药养医”的机制密切相关。
在这10所医院的各项收入中,抗菌药物的加成收入均居首位。在药品收入中,抗菌药物收入占到18.37%;在住院收入中,抗菌药物收入占到35%。据该项调查,使用量排在前5位的抗生素依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在所有调查省市中,湖北省医院的抗生素合理使用率最高,达82.54%;北京市的合理使用率最低,仅为44.9%。
调查还发现,在参与调查的医院中,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为70%,外科患者近100%使用抗生素,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1.5%。总体上看,上述医疗机构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的比例占到58.6%。
不少专家指出:“目前抗菌药物占据医疗机构收入的比例很大,如果不杜绝‘以药养医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