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盐的普及。” 1960年代前,各国的碘缺乏防治工作基本上是各自分别进行,直到1980年代,医学界证实了碘缺乏不仅会引起甲状腺肿和儿童呆小症,还有最主要的危害是造成不同程度的儿童脑发育障碍。有研究证实碘缺乏可使人群平均智商降低13.6——这就涉及到一个事关人口素质的严重问题了。1983年,学术界提出“碘缺乏病”代替过去“地方性甲状腺肿”。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成立了上文提到的“国际碘缺乏病理事会”,以推进“普遍食盐碘化”。
1994年下半年,中国的全民食盐加碘开始在各地陆续普及,在当时的《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中曾明文规定:两部分人群——高碘地区人群和因治疗疾病(特别是甲状腺疾病)不宜食用碘盐的人群不食用碘盐,这部分人群可到盐业部门专设的商店购买不加碘的食盐。
4.腿上的肿块
如果腿上的肿块伴有流血、疼痛、发痒或是长时间不愈合,很可能是皮肤癌(鳞状细胞癌)的先兆。
此外,如果是水肿则应考虑三种可能性。
腿肿,或称下肢水肿,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导致下肢水肿的主要原因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淋巴水肿、静脉曲张等。
当出现下肢水肿,特别是一侧下肢突然肿胀时,应考虑是否由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致。静脉是血液回流的通道,血栓形成后,血栓堵住了通道,血液不能回流,只能囤积于下肢,导致下肢肿胀。同时,血栓在静脉内还会导致静脉炎,加重患肢胀痛。
静脉血回流到心脏后,会进入肺部来完成氧气的交换。按摩、挤压下肢,容易使血栓脱落,随血流流经心脏,最后“卡”在肺动脉里面,导致肺动脉的血流受阻,进而引发咳嗽、胸闷等症状,甚至窒息死亡,即医学上所说的“肺栓塞”。据统计,60%以上的肺栓塞乃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所致,其中,严重、致命性的肺栓塞占1%~5%。
超声确诊后立即卧床
要区分腿肿是否为血栓所致,只需做一次下肢静脉血管的超声多普勒检查即可。当确诊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患者应立即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特别注意不要按摩患肢,并接受针对性治疗。一旦出现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表现时,应警惕是否已经发生肺栓塞。
5.手臂下的肿块
肿块质地柔软,有弹性,一碰就疼,饮酒后痛感更强,这可能是乳腺癌或霍奇金氏淋巴瘤的先兆。
淋巴结遍布全身,只有在比较表浅的特殊部位才可触及。如颌下、颈部、锁骨上窝、腋窝、腹股沟最易摸到。女性患乳腺癌时在乳房周围及腋窝可摸到肿大的淋巴结。
正确的触摸方法是:将食指及中指并拢,在上述部位上下左右触摸,若感觉到皮下有圆的、椭圆的、或条索状,有鸡蛋大小甚至更大的淋巴结节时,应立即去正规的医院请医生诊断。
6.口腔里的“肿块”
如果口腔出现白斑,用任何方法也无法消除,特别是白斑的中央出现了红色,或是红斑的中央变白,可能就是口腔癌的先兆。
口腔白斑的发生与喜吃烫、辣食物等饮食习惯有关。白斑是一种口腔癌癌前病变,一般好发于40岁以上者。白斑转化为癌,主要与局部是否继续受到物理化学刺激有关。因为口腔粘膜白斑的早期症状如口腔粘膜粗糙等并不明显,患者往往对此不重视,不能及时发觉和主动就医,导致口腔癌的发生率升高。因此,喜烫、辣食物者应经常注意自己口腔有无白色的无法祛除的粗糙斑块,若粘膜有粗糙或有异物感或味觉有改变应尽早求医。如有白斑,要经常注意白斑的变化,如白斑周围出现红斑、斑块变硬,甚至有出血、溃疡等现象要特别警惕。早期口腔癌的表现可分白色病变、红色病变、溃疡、硬结及牙周病变等。口腔粘膜鳞状细胞癌常在白斑的基础上发生。如果在白斑上出现一块红色的糜烂区、硬结或溃疡,可能已经是口腔癌了。
7.肩部肿块
多为脂肪瘤,它质地柔软表面光滑,属于良性肿块。不过,如果脂肪瘤压迫神经造成疼痛,需要手术切除。
脂肪瘤(lipoma)是由增生的成熟脂肪组织形成的良性肿瘤。多见于40~50岁的成年人。瘤体质地柔软,圆形或分叶状,位于皮下,可以推动;瘤体大小不等,小的如枣大,用手摸方能触知,大的可隆起皮面,但表面皮肤正常。肿瘤单发或多发,见于体表的任何部位,以肩、背、腹部为多见。多无自觉症状。血管脂肪瘤为一特殊类型的脂肪瘤,以年轻人较为多见,好发于下肢,可自觉疼痛,触之亦有压痛。
8.手腕上的肿块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