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内,陈怡冰心理师紧紧握住伤员刘义鑫的手,轻声细语地安抚。面对心理师,刘义鑫始终面带微笑,还不断向心理师强调:“我能行,我没问题。”但当心理师询问起事发当晚的场景时,他却避而不谈。后来,在心理师的引导下,刘义鑫终于开口:“刚开始身体一点也没感觉不适,爬出车厢后就打电话给家人报平安,还走了很长一段路,遇到医生后,就再也没力气走了,进了救护车。”
解析:一些表面乐观积极、说话滔滔不绝的伤者,可能隐藏着更深层的心理创伤——灾害发生后,这些人内心可能会调动心理防御机制将创伤体验潜藏到心灵深处,给外人和自己都制造了一种“没问题”的假象。然而,这些潜藏的创伤体验就像一个未作清创就被包扎起来的脓肿,会在当事人心中潜移默化地发生负面影响。这类人员也同样需要干预,先要用聆听和关注逐渐培养起他们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让他们紧张的精神状态放松,逐渐释放出自己真实的恐惧体验。
“过度关爱”可能不利康复
心理救援细节之六:心理专家在对伤员进行心理筛查时,发现一个23岁的福州女孩不爱说话,不表达自己的感受。其母亲对女孩受伤很焦急,经常对医护人员描述女儿胃痛、头痛等症状,而此时,赶来探望她们的热心人士络绎不绝。心理专家初步准备将女儿和母亲作为重点心理干预对象,密切注意她们的动态。专家指出,“过度关爱”伤员,反而不利于其心理康复。
解析:大灾有大爱!每次灾害发生后,都会有大量的志愿者投入到救援中。然而心理援助要科学而有序地开展,对受创伤者的关心要适度。家属或志愿者如果过度关爱伤员,如反复询问其身体有何不适,反复提及当时发生的情景,会强化受创伤者的“身体不健康”的体验,可能对其心理造成二次创伤。所以,大家给伤员一个放松、安宁的休息氛围,也是一种关爱和帮助。
延伸阅读
关注网民心理变化
现在网络很发达,一些乘客通过微博第一时间发布现场消息,更多的人也是通过微博得知事故进展情况。网民的心理也属于应该关注的范围,但这种心理干预的操作和现场并不一样。大灾难对于全国人民而言都是一种创伤,但绝大多数人可以自行恢复。需要注意的是,大众内心看似并不强烈的痛苦长期积压,可能造成群体性的心理变化,如本次事件可能造成一些民众对乘坐高铁的抵触情绪,这种干预不是现场心理援助一方的工作,而是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来完成的。政府对灾难事件的有效救援、及时而透明的信息发布和合理的善后工作,是防止心理危机蔓延的闸门。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