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城市发病率总体趋同。如得不到遏制,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有550万新发恶性肿瘤患者,死亡人数将达400万。
据中国科学院肿瘤医院原院长董志伟统计,太行山区,河南、山东、山西、苏北地区、川北地区是食道癌、胃癌等消化道癌症的高发地区,整个东部地区,全国的大城市尤其是工业城市是肺癌高发区。山西省是肺癌、尘肺病的高发地区,尤其是山西临汾和云南个旧。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日益频繁。卫生部抽样调查显示,慢阻肺等呼吸系统疾病总患病率为8.2%,农村为8.8%,略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据专家推算,我国有慢阻肺患者4400万人。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善联说,呼吸系统疾病患病周期长,患病人数多,发病日益频繁,是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消耗医疗费用的主要疾病。
精神类疾病发病及危害还需认识到位。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病科主任医师、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教育培训科主任李献云说,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群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病例多为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和物质滥用障碍。
慢性大病高发的经济社会因素
部分专家认为,现存不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人民健康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急速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环境污染及不良生活方式等是造成慢性大病高发的经济社会因素。
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书钧说,长期以来部分地区经济发展过度依赖物质资源消耗,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数量而忽视质量,能源资源耗费严重,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使用量和生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不少江河湖泊遭到程度较重的污染,这些原因直接诱发了肺癌、消化道癌症等重大慢性大病,发病率高于发达国家数倍。同时,我国部分地区劳动力的健康状况并未得到有效保护和显著提高,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受到严重破坏,有效劳动年龄缩短,
职业病增加。
杨功焕认为,剧烈的社会变革容易导致社会失序、人们生活规律失常,现在大部分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这是危机的前兆。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原主任饶克勤说,我国市场机制深化而缺乏有效法律和道德约束。以食品安全为例,由于法律监管、道德约束缺失,食品行业在原料供给,生产环境,加工包装及销售等环节的安全性难以保证,容易诱发大病。
在个人生活方式上,现代社会婚姻家庭生活、精神生活、社会交往方式等发生很大变化,吸烟、酗酒、精神紧张、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成为慢性大病逐年增长的主要因素。
慢性大病高发的警示
程书钧等专家认为,分析我国慢性大病流行趋势图可有如下警示意义:
一、我国疾病发病在近几十年内,出现了从传染性疾病向慢性非传染性大病的流行病学模式转变趋势,进入了慢性病的高负担期。慢性大病发病增长速度加快,波及范围广泛,已经开始由城市逐渐向农村蔓延,患者年轻化趋势明显。
二、相比较国家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以及用于经济发展项目的投资,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投资仍明显不足,尤其是农村更为薄弱,应对慢性大病“患病人数多、医疗成本高、患病时间长、服务需求大”的高发态势难度较大。
三、经济的飞速发展直接增加了人民的健康福利,延长了人民的寿命,但不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仍会使慢性大病高发势头难以遏制。这不仅严重威胁居民健康,消耗我国有限的卫生资源,还将制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伐,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四、全民健康意识薄弱和公共卫生保健措施缺失,将导致慢性大病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事业推进而出现更加迅猛的增长势头。
五、相关科研滞后,大量慢性大病的发病机理及健康与疾病的诸多医学难题尚未破解,尤其是对重大疾病、新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流行规律等方面缺乏足够的了解,因而影响了对这些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水平的提高。
以大病预防为先导完善医疗卫生政策
部分专家和医务工作者接受采访时认为,应对我国进入健康转型期、慢性大病高发实际,相关医疗卫生政策也需进行适度调整。建议制定国民健康战略规划,加快医学模式转型,完善大病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倡导新的健康理念,遏制慢性大病高发势头,减轻社会经济负担。
建议将国民健康纳入国家战略,统筹制定国民健康发展规划,建立有利于促进人民健康的体制机制和经济发展评价制度。
记者从卫生和社会保障部门了解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成就显著,人民健康状况得到持续改善,农村及社区卫生服务、计划免疫、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制度得到落实,疾病预防和控制体系不断完善,但各地针对慢性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