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高消耗、高死亡率势头如得不到遏制,将给我国人民健康和国家长远发展埋下巨大隐患。
一是威胁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质量,“大病一场,小康泡汤”。按目前态势估算,到2020年,我国将有过亿家庭可能因治病返贫,负债累累。中国人经过几十年奋斗迎来的小康社会也将面临“小康不健康”隐忧。
此外,从1993年到2005年的十多年里,我国慢性大病医疗费用增速极快,其中糖尿病增加了24倍,脑卒中增加19倍,恶性肿瘤增加15倍,心脏病增加了11倍,按此推算,到2020年,国家的医疗保障负担将更加沉重。据世界银行针对中国慢性大病的调查测算,预计到2015年仅心脑血管疾病、中风和糖尿病就会给中国造成55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二是降低中国人口素质。中国科学院肿瘤医院原院长董志伟认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要由过度依赖物质资源的消耗向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而目前看,患慢性大病的患者,近一半为18岁至59岁的劳动力人口,如果大病势头继续发展,就会减少劳动力人口数量,削弱人力资本质量。在
2005年全国过早死亡的490多万人中,75%死于慢性大病。
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原主任饶克勤表示,在个体和微观经济层面,成人健康状况的改善会使每人每年的工作时间增加16%,个人收入提高20%。因此,应对慢性大病不但是一项宝贵的健康投资,也应被视作对人群生产力及收入潜力的投资。世界银行针对中国的测算表明,如果2010年到
2030年各年龄段人群心脑血管死亡率每年降低1%,中国就会获得相当于2010年GDPI9%的年度收益。
三是导致卫生和社会不公平,影响社会稳定。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曾对191个会员国的卫生系统分三方面进行了绩效评估。其中在卫生负担公平性方面,中国被列在第188位,即倒数第四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希山等医疗专家认为,在我国,困难群体比富裕社会成员受到慢性病的冲击更大,一旦患病经常无法获得优质服务,生活将难以为继。重庆农妇无钱治病“剖腹自救”案例及去年部分患者因大病绝望自杀、甚至行凶犯罪的事件不仅造成医患关系紧张,更容易使社会成员失去对社会正义、稳定的信心。
五种慢性大病发病趋势
据中国疾控中心有关数据显示,当前威胁我国人口健康的五类慢性大病分别为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和精神类疾病,死亡比例已超过感染性疾病和损伤中毒类疾病,上升为我国居民第一死因。
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已占疾病总死亡率40%以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研所所长胡大一说,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已占我国疾病总死亡率
的43.8%。30年前,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脑出血、心梗脑梗等还被称为“富贵病”,但现在已成临床常见病,近十年在我国呈直线上升趋势,发病时间大大提前,城市农村发病状况趋同。2010年,北京市户籍居民因慢性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90.36%,心脑血管病成为前三位病因。在青海城市和农牧区,这一疾病死亡率位列第一和第三位。
中国疾控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研究中心主任杨功焕说,我国心脑血管发病呈现“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低知晓率、低控制率、低治愈率”特征,患者越来越呈年轻化趋势。如不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行动,心脑血管病将在未来10年内出现更大规模的流行。
从发病区域看,过去心脑血管疾病城市发病高于农村,但近年来,农村的增长率快于城市。尤其是中西部农村的高血压病已经到了必须防范的地步。这种变化主要是城市人群对高血压已经有了一定防治意识,而农村群众几乎没有。总体看,东部地区、城市地区比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病时间提前10年至20年。
糖尿病患者每年大规模递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院长、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贾伟平说,在上世纪80年代,糖尿病等代谢类疾病发病仅为0.67%,而目前,我国已有糖尿病患者9200万,还有1.5亿糖尿病前期者,发病率如此快速,令人警觉。
据世界银行《遏制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报告,未来20年中,我国糖尿病患者将成为慢性大病患者中最庞大群体。北京大学医学部社会医学教研部主任王红漫说,进入21世纪后,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糖尿病高发,而且已经超越城市,走向农村。
每4—5个死亡病例中,就有一人死于恶性肿瘤。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医科大学校长、天津肿瘤医院院长郝希山说,近30年,全球恶性肿瘤发病数以年均
3%至5%的速度递增,其中20%的新发病人在中国,24%的死亡病人在中国,中国的恶性肿瘤生存患者和治愈患者仅为13%。农村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