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健康快讯 >> 疫情疾病 >> 正文  

专家支招减轻都市白领强迫症

深夜下班,继续打游戏、上网、看书,就是不愿意去睡觉,非要熬到凌晨一两点才上床;走到小区门口,突然怀疑家里门窗没锁好、煤气电源没关闭,于是忍不住回去反复检查;过分依赖手机、电脑等通讯工具;看到别人写的文字,喜欢对号入座胡思乱想……

症状

无法控制自己总爱熬夜

22岁的小赵在一家媒体做编辑,经常工作到凌晨才下班。“本来工作挺累的,但是回家后困倦感就变成了亢奋,便开始上网,看小说看电影,然后无法自拔。打游戏的时候总是想着"下一局就是最后一局",看连续剧则想着"看完这集就睡觉"。结果每次都失言,越夜越兴奋……”小赵说。其实,这正是很多“晚睡强迫症”者的共同特点。工作所迫、生活习惯所致、缓解压力的需要、打发时间等,是他们给自己找的“晚睡晚起”的理由。

总是怀疑自己有问题

26岁的李诺(化名)有比较严重的锁门强迫症,每次出门都一步三回头,总是怀疑门没锁好,经常已经走到小区门口,又爬上楼梯跑回去打开所有的门,逐个检查一遍,再锁一遍,严重的时候要返工三四次,她为此很是苦恼。有时候和朋友出去吃饭,走到餐厅门口突然想起车门是不是没锁,又神经兮兮地返回去查看。虽然这个毛病一直困扰着她,她也没有想过要去看心理医生。

一网友“文同学”更容易怀疑自己,“我每次走在路上,若有人碰巧多看我一眼,我会立刻开始揣测,是否脸上挂着大鼻涕?还是身上有块大泥巴?或者是别的出丑的事情我没有发现……”

多次重复无意义行为

手机24小时不离身,尽管开着铃声,但每隔几分钟就要下意识地看一下手机,唯恐漏掉了短信、电话;早上睁眼第一件事就是上网,网页几秒钟刷新一次,不放过任何一点更新;经常毫无原因地重复同样的话语几次;反复洗手,每次都要花好长时间……这些强迫行为已经在越来越多的人身上出现。

调查

八成受访网民有强迫症

在网上开展的《办公室一族,你是否有强迫症状?》的调查显示,超八成调查者都表示自己有不同程度的强迫症状。调查中,“你认为自己是否具有强迫症状”这一问题,近三成网友表示“有,且经常强迫自己做一些非必要的事情”;超过五成的网友表示,自己偶尔会强迫自己;只有不到二成的网友称从不勉强自己。

在“强迫症状发生在哪些方面”这一问题上,37.97%的网友都表示,每当出门后,只要不完全确定是否锁门,就要强迫自己返回检查。13.90%的网友爱强迫自己晚睡,表示就算困得不行了,也要强迫自己熬夜上网、看小说。其余的网友则分别选择了强迫自己反复做清洁、走楼梯必须走右边等等。还有一些白领列举了五花八门的自我强迫症状,如时不时翻下包以确认东西是否还在等。

在“你认为哪个行业最容易出现强迫症状”这一问题中,24.60%的网友选择了销售行业,排在第二位的是设计行业。网友认为强迫症状比较突出的还有:公关、人力资源、媒体等行业。记者调查发现,工作中越是多面手的人,就越容易出现一些看似怪异的强迫症状。

原因

“鸭梨山大”惹出的祸

根据大量的案例分析,心理学专家发现,强迫症患者在性格上有一些共同特征:性格相对较内向,甚至自闭;自制能力差,少数患者具有精神薄弱性格,自幼胆小怕事、怕犯错误、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遇事十分谨慎,反复思考,事后不断嘀咕并多次检查,总希望达到尽善尽美;在众人面前十分拘谨,容易发窘,对自己过分克制,要求严格等。像那种总是怀疑没锁门的患者,就是典型的不自信。

由于在有强迫行为的人群中,追求完美的白领精英和大学生相对较多,不少专家形容其为“时尚病”。专家认为,电视、电脑、手机、互联网等各种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和传播手段给人们带来方便,也给职场人士带来新的困扰,他们容易出现焦躁、恐慌,甚至头晕、胸闷等症状。

“鸭梨山大”的都市白领,尤其容易患信息焦虑症、网络综合征、手机强迫症,这些“时尚病”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代价。

对策

三种方法自我减轻症状

专家介绍,只有20%的强迫症患者是自愿主动进行专业咨询和治疗,剩下的都是在家人、朋友的建议和协助下才被动接受治疗。虽然强迫症已经比较普遍,但是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一般情况下,只要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健康快讯:

  • 下一个健康快讯:
  • 相关文章
    专家教你如何防流感
    美国专家设计21道题自测老年痴呆症
    骨科专家独家解读如何养护颈椎
    专家支招缓解飞机旅行不适
    专家提示隆胸假体需25年一换
    专家称长期过量接触镉可致慢性中毒 影
    专家提示节后需防肛肠疾病
    心理师支招如何应对节后综合症
    专家称呼吸慢走路快可延年益寿
    专家支招上班族应对长假综合症
    专家支招如何挑选安全水产品
    北京同仁医院专家介绍爆竹炸伤如何处理
    独家 专家谈冬季如何养护心脑血管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