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份,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日本以83岁的人均期望寿命再次荣膺“最长寿国家”。清洁的饮用水、良好的卫生设施、政府的医药投入、清淡低热量的饮食模式,都是日本人摘取长寿桂冠的重要因素。然而,与这些积极因素相反的是,该国居高不下的吸烟率成为制约他们的寿命进一步增长的巨大障碍。
日本人的吸烟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男性33.3%,女性9.3%),该国也尚未出台全国性的在公共场合禁烟的法律法规,高企的吸烟率极大地影响居民生存质量。根据调查,在日本,吸烟者和非吸烟者之间的死亡率相差5%。~6%。之多。这些数据成为批评者指责日本控烟工作不足的有力证据,同时也为其他控烟不力的国家敲响了警钟。
在今年5月份世界卫生组织(WHO)新出炉的《世界卫生统计年鉴2011》中,日本再次以83岁的人均期望寿命拔得头筹,获得“最长寿国家”的桂冠。与日本同摘桂冠的还有欧洲的弹丸小国圣马力诺。
多年以来日本人所获得的健康成就颇令世人瞩目,但也有分析人士指出,如果日本人的吸烟率仍保持在目前这种较高水平的话,其“最长寿国家”的地位很可能要不保。
那么日本人长寿的秘诀到底是什么?而日本是否真如评论所说的那样,将因高吸烟率而失去其在提升居民健康方面所获得的成就呢?
何为“人均期望寿命”
如果在特定的人群中,每个年龄段的死亡率在今后数十年间保持稳定不变,那么该人群的平均生存时间就是他们的“人均期望寿命”。
首先,要想正确解读WHO的这份报告,就要了解一下报告中提到的“人均期望寿命”的含义。
“人均期望寿命”指的是某一特定年龄的人群预计还能生存的年数。比如说某地区40岁男性的期望寿命是30年,意思就是说这个地方的男人活到40岁的时候,他们平均还能再活30年。
预测寿命的方法并非如算命先生升坛做法或者掐指一算就行,而是通过计算不同年龄段的死亡率而得到的数据。如果在特定的人群中,每个年龄段的死亡率在今后数十年间保持稳定不变,那么该人群的平均生存时间就是他们的“人均期望寿命”。
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医疗保障水平的变化,或战争、天灾等意外因素的影响,人群的死亡率总是在不断变化,人均期望寿命也随之不断波动。因此人均期望寿命并不能真正预测该人群将来能拥有的寿命,仅仅只能反映当下该人群的健康和寿命水平。
在WHO所颁布的《年鉴》中,所采用的是出生时的人均期望寿命,即统计数据时该国刚出生的婴儿预期能拥有的平均寿命。在一些新生儿死亡率极高的国家,出生时的人均期望寿命受此影响大大缩短。
比如饱受战火摧残的阿富汗,人均期望寿命只有48岁,新生儿死亡率则高达53%。。如果计算该国5龄童的人均预期寿命,则可以达到60多年,原因就是扣除了在出生五年内就不幸夭折的幼童的影响。
而对于新生儿死亡率仅千分之一的日本来说,这个影响就微乎其微,5龄童的人均期望寿命和出生时相比不会有太大的差异。而良好的母婴保健、极低的新生儿死亡率,也是日本人寿命雄踞榜首的原因之一。
除了极低的新生儿死亡率,在整个日本人群中,各种成年人疾病的死亡率也非常低。日本拥有全世界最低的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273人/10万人),以及不及世界平均数字一半的感染性疾病死亡率(40人/10万人)和创伤死亡率(36人/10万人)。各种原因造成的死亡少了,平均预期寿命自然水涨船高。
日本人的健康要诀
优秀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大的人力财力投入,堪称楷模的良好饮食习惯,为日本人的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这些成就的取得,首先离不开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日本城乡居民清洁的饮用水和良好的卫生设施的普及率都能达到100%,这个比率在有些地区仅能达到9%,清洁的饮用水被认为可以避免多种经口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如霍乱、伤寒、寄生虫感染等。
此外,也离不开医务人员和政府长期大量的投入。日本每万人拥有的医生数量是20.6位,护士41.4位,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每万人享有的病床数是138张,排名世界第一。
日本政府对医疗卫生亦极为重视,每年花费在健康上的费用占政府所有花费的六分之一(17.9%),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1.5%,以及中国的
10.3%。优秀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大的人力、财力投入,为日本人的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也是日本人摘取长寿桂冠的重要因素。
除了以上这些因素,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也有颇多值得称道之处。日本人的饮食模式,能量来源以谷类为主,动物性食物中一半以上都是海产品,整体上清淡少盐少油,动物性食物与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