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健康快讯 >> 疫情疾病 >> 正文  

阿司匹林等抗栓药并非人人有效

板聚集率检测”研究中,200多例发生过一次以上脑血栓的病人,在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前和服药两周后通过血液检测发现,约有16%~20%的人存在“抵抗”现象,而换用另一种作用机制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后,可能‘抵抗’现象就消失了。周伯荣说,另外,这些药物对某些患者来说本来是有效的,但在长期服用的过程中发生了“抵抗”,用药效果越来越差。

  相反,还有一类患者可能对这些药物特别敏感,服用这些药后可能会出现血小板聚集性过于低下或血小板的数量减低等副作用,引起脑血栓后的出血或体内其他脏器的出血,还有就是有胃肠道溃疡的病人,如果盲目服用抗栓药物,往往存在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专家建议

  服用抗栓药前后应做相关检测

  周伯荣指出,为了避免“抵抗”现象或者“过度敏感”现象的出现,对于那些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患者,他们会建议在用药前先做一个名为“血小板聚集率”的检测,而在服用两周后,再做一次同样的检查。“这样就可以判断药物到底有没有效果,或者药物的作用是否发挥过度,以致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以此指导医生调整用药方案。”而在长期用药的过程中,医生还应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定期做一下这个检查。

  据了解,该检验项目目前大多数医院都有开展,费用一般在80~240元左右。“以前这个检验因为准确性和稳定性不够,一直未被临床医生广泛接受。根据广医三院最近的研究经验,在检测前只要控制一些条件如血糖和血脂等指标的校正,这个检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就会有保障。”检验科王融副主任说。

  此外,周伯荣还提醒,预防首次脑血栓(一级预防)和脑血栓复发(二级预防)中光靠吃抗栓药物还不够,患者还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血压,做到合理降压调脂。“之所以强调合理,是因为血压高固然不好,但如果一下子把血压降得太快或太低,也是很容易诱发脑血栓的。”周伯荣强调,高血压患者还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胆固醇和血脂,因为研究已经证实,高脂血症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破坏血管内皮组织,增高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栓形成,对脑血栓形成的风险并不亚于高血压。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健康快讯:

  • 下一个健康快讯:
  • 相关文章
    怎样服用阿司匹林不伤胃
    糖尿病患者年过40建议服用阿司匹林
    研究发现每日吃一片阿司匹林肠癌风险降
    口服肠溶阿司匹林可降低血粘稠度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