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市卫生局报道,本市今年猩红热发病率明显增加,比去年同期增长1倍,截至2011年第20周(5月22日),全市累计报告猩红热患者
2188例,而北京市近10年发病率最高的2007年一年的病例数仅2283例,卫生局正在调查本市猩红热流行的原因。需要提醒妈妈们的是,猩红热治疗不彻底会留下病根儿,所以一定要把引起猩红热的链球菌彻底消灭才能停药。
有一类长得圆圆的细菌,总是一个接一个地排列成链条的形状,被人们称为“链球菌”。链球菌家族可大了,科学家根据链球菌细胞壁抗原性的不同,把它们分为A、B、C、D、E、F等20个组,每个组还有许多不同的成员。引起猩红热的链球菌是它们家族中的“老大”——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这种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不仅引起猩红热,还可以引起化脓性扁桃体炎、丹毒等。但只有猩红热表现为全身皮疹,且传染性强,属于我国法定传染病中的乙类。这是因为这种溶血性链球菌有时也会被一种叫做“噬菌体”的病毒感染。这种“噬菌体”病毒寄生在链球菌体内后,细菌不但不死,而且还会增加其毒性,产生一种“红疹毒素”。这种毒素不仅可以导致猩红热的全身皮疹,而且还可使细菌的毒性增加,容易使感染者发生中毒性休克。儿童在首次感染了这种可产生“红疹毒素”的链球菌后就会得猩红热。
链球菌一般存在于猩红热病人或带菌者的鼻咽部,主要通过空气飞沫(说话、咳嗽、打喷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与病人或带菌者直接或接触带细菌的玩具、生活用品等间接传播,偶尔也可通过外科伤口和妇产科产道污染而传播。一般学校和托幼机构的暴发流行大多经呼吸道或接触传播。两年前,江苏某县一所学校在一个月内70多个孩子得了猩红热。医生分析了流行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这所学校教室里学生密度较高,而室内通风差。有时,也可因接触扁桃体炎、咽峡炎、中耳炎、丹毒等患者而患猩红热。
得了猩红热,常常突然高热、头痛,体温可升到39℃~40℃,同时伴有明显的咽喉疼痛。猩红热的咽喉疼痛非常明显,扁桃体红肿,几乎封住喉咙,红肿的部位覆盖着脓液,整个喉咙像烂了一样。发烧1~2天后,皮肤就开始出疹。皮疹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开始,一天内迅速蔓延至全身。典型的猩红热皮疹像小米粒大小,颜色鲜红,全身分布。我国中医根据猩红热的发热、咽喉红肿、溃烂,皮疹密布如沙这三大表现,把猩红热称为“烂喉痧”。
猩红热的皮疹一般持续2~4天后开始消退。退疹时皮肤可出现大片脱皮,严重者可出现手套、袜套状样的脱皮。但现在,由于使用抗菌药物比较及时,猩红热病情一般较轻,很少见到像手套、袜套状的大片脱皮,多数只有糠皮样的脱屑了。
A组溶血性链球菌在感染人体后若不彻底清除,细菌的某些抗原成分可沉积在病人的肾脏、关节或心脏,“迷惑”机体免疫系统,诱使其误伤自身组织细胞,导致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性关节炎或风湿性心脏病。
猩红热有较强的传染性,主要在春季流行,每年的3~6月份是流行的高峰季节,2~8岁儿童最容易患病。其发病率是城区高于近郊区,近郊区高于农村。这是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儿童与外界的接触增多,且对猩红热无免疫力,而城区和近郊区的儿童多在托幼机构中集中管理,容易造成流行。
孩子得了猩红热一定要在家或住院隔离,隔离的时间一般为7天,以免造成疾病的传播。在孩子生病期间,家长要多给孩子喝水,吃容易消化的半流质食物,经常漱口或口含利咽的含片,较大儿童用温淡盐水含漱,以减轻咽部的疼痛。家长还可以每天用温水给孩子擦洗身体,这样既可以清洁皮肤,又可以降低体温。
得了猩红热一定要及时用青霉素等抗菌药物治疗。因为猩红热是一种细菌感染,不用抗生素把细菌杀死,猩红热可不会像麻疹、风疹那样自愈。抗菌药物还要使用至少6~10天。如果不把这种链球菌消灭彻底,在猩红热恢复后还有可能继续“捣乱”,引起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因此,家长不要一看孩子退了烧就停药。疾病痊愈后1~2周,还应该带孩子到医院进行复查,千万别留下病根,影响以后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