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健康快讯 >> 疫情疾病 >> 正文  

追缉蜱咬病事件元凶 成功分离到新病毒

自己曾经被蜱咬。因此,我们主要是收集了在医院中住院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他们中的一些患者在发病前有被蜱虫叮咬的经历。

经过实验室检测,在200多位病人的血清标本中,发现70%左右病人有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的证据,就是分离到病毒、检出了病毒的基因和/或抗体。这些患者来自湖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和辽宁,一共6个省,分布很广,中东部和东北部都有,这也提示新布尼亚病毒的传播范围可能很广泛。

“蜱咬病”研究还需更多调查

记者:以目前的研究结果,可以确定“蜱咬病”的元凶,就是新布尼亚病毒吗?

李德新:可以确定新布尼亚病毒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病因。现在主要的证据有,一是在不同地区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患者体内分离到相同的新布尼亚病毒。

二是大部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人体内检测到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的证据,包括分离到病毒,检测到病毒基因和/或抗体,患者恢复期抗体阳转或滴度有4倍以上升高,中和抗体阳转或滴度升高。在健康人中没有发现病毒感染的证据。

三是用病毒接种实验动物后,动物出现血小板减少,肝脏、肾脏出现病例改变。

以下发现提示蜱虫和疾病有关;一些患者有被蜱叮咬史,从蜱虫中分离到新布尼亚病毒,发病的时间段和蜱虫出没的时间段吻合。

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明确了新布尼亚病毒致病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征。比如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发热、消化道症状、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肝肾功能损害,部分患者有出血表现。该病主要发生在丘陵、山区,患者以成年农民为主,部分患者被蜱叮咬过。发病的流行期为4-10月,流行高峰为5-7月,这也是蜱虫活跃的时间段。

记者:“蜱咬病”的研究,还需要很多工作要做。

李德新:是的,因为去年时间比较紧急,我们目前研究的病例,都是在医院里住院的病人,相对病情较重。根据之前的流行病学调查判断,“蜱咬”后还有一些轻症病例,可以不治自愈,还有一些临床表现很轻的病人,仅在门诊看病,很快就痊愈了,也不排除还有隐性感染病例。

所以,我们今年要做的工作之一,是在全国更大范围内调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分布。

检测新病毒的试剂盒已分发

记者:对于普通人来说,一种新病毒,可能意味着一种无法确定,却又随处隐藏的危险。大家想知道,新布尼亚病毒是不是只通过蜱虫叮咬传播,还有没有其他的传播渠道?

李德新:这也是科学界要研究的一个主要问题,从科学层面,发现一种新病毒,就要搞清楚它的传播媒介和宿主。其实就是公众关心的,新病毒隐藏在哪里?通过哪些途径传播。今年,我们就会开展这些研究工作。

目前,国家疾控中心已经把检测新布尼亚病毒的专用试剂盒,分发到全国各省级疾控中心,并开展相关的培训工作。我们希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的临床发现、报告能力,以及对病毒的检测、流行病学调查能力。通过医疗机构和疾控部门的紧密合作,我们相信会摸清新布尼亚病毒的传播范围,进一步了解它的危害。

此外,我们已经公布了新布尼亚病毒的基因序列,相信国外医学科学界也会对这种新病毒进行相关研究,了解当地是否有该疾病存在。国际合作或许能够帮助人们更快地认识这种新病毒。

记者:新布尼亚病毒的发现,是否有助于“蜱咬病”根治?另外“蜱咬病”目前仅仅是发生在一些山区的农民身上,对整个社会和公众健康有没有意义?

李德新:我们将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调查,了解这种新病毒的流行范围,所造成的疾病负担。确定传播病毒的媒介和宿主。

对于公众关注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目前还没有特效药,抗病毒药物的研究是一项难度非常大的工作,全世界都在研究,但是进展不大。重要的是,老百姓能够了解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知识,能够在基层医院及时发现该病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健康快讯:

  • 下一个健康快讯:
  •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