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中大多数为有文化的男性;他们多有婚外性行为;且均在婚外性行为后称“染病”。“曾经有一个‘患者’带着致其‘染病’的女子前来医院找我,但两人的HIV检测均为阴性,这样常理就能判断(这是精神因素导致疾病)”。
对于“患者”们自述的那些症状,他曾在答复“患者”的信中回答:“会引起持续性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多不胜数:炎症、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所以,不能认为有上述症状,就判定患者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或者艾滋病病毒变种”。走路关节咔嚓作响、肌肉不间断跳且有虫爬感,这也是大多数“患者”自述时经常提到的症状。对此,桂希恩解释:“长期强体力劳动的人和田径运动员,关节响很常见,肌肉跳与剧烈运动和受刺激有关。艾滋病不会引起这些症状。”至于长期不愈的咽炎、鼻炎,桂希恩认为这属于城市常见疾病之一,与环境污染有关,80%以上的城市居民被该病困扰。
“据我了解所知,这个群体中的很多患者目前都没有重大疾病。”
北京地坛医院医生:
症状的确存在 致病原因不明
出具过临床检测报告的北京地坛医院是目前为止最集中接诊这类病人的医院,该院性病艾滋病中心主治医师吴焱也曾经接触过这类病人。他不否认这些症状的存在,但他认为,肌肉跳、关节响这些症状是不是“病毒”引起的,不能由患者自己说了算,现在也没有足够的医学证据来证实这些症状是“病毒”引起的。“证明某种疾病的存在需要漫长过程,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这些患者的症状缺乏一个共性特点,他们是不是同一个病,还无法下论断。”
吴焱还表示,就症状本身而言没有研究的必要,但是由于这个群体的数量和他们的迫切度,他们应该被关注。现在,在一切都没有查清的情况下,只能说致病因素不明。
上海某研究所医学主管莫筱卫:
不赞同纯精神因素致病
莫筱卫,上海某研究所医学主管,流行病学专业,2009年底开始接触“患者”。对于众多权威专家一度倾向的“精神因素致病说”,莫筱卫并不赞同:“精神因素?我觉得不大会!因果关系就不成立。”她也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唯一一位明确表示不赞同“精神因素致病说”的专业人士。
这群人到底得了什么病?莫筱卫的回答是:“我们不知道,但应该去了解!”至今她都认为不应下“精神因素致病”的结论:“因果关系不成立。”
莫筱卫向新快报记者分析,绝大多数“患者”都是先出现了症状才找医生,找不出病因才去寻找其他途径,然后才渐渐发现了一群与自己症状相似的人。而且,很多“患者”都是在高危性行为后出现症状,对家人一般都是想方设法隐瞒。“如果是精神因素,为什么不知情的家人也会出现相似症状?”莫博士反问,“我不相信这么多互不相识、生活在各地的人都会因‘精神因素’出现类似的症状”。
莫博士记得,去年一个自称被感染的父亲带着妻儿前往研究所请求检测。“他的孩子读初中,对于这个病一无所知,只知道自己的关节突然开始嘎吱作响……”但莫博士也坦承,“不排除他们当中有些人是恐艾症,在进入这个群体后,互相影响,导致过度担心。”
她对见过面的病友的总结是:从外表来看,他们跟正常人相似,不特意看甚至看不出区别。但从他们提供的旧时照片及一些医院出具的检查报告来分析,他们的确出现了一些症状,如:严重脱发、淋巴肿大、皮疹等,每个人都不尽相同。也有可能这个群体得的并不是同一种病,“因为我们搞不清楚病源,很多疾病都会出现既相似又不完全相同的症状”。
上一页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