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省的疾控部门还是按照卫生部发文的有关精神,成立了专家组,并已经开始了调查工作。专家组由临床医生、精神病学专家、流行病学专家、艾滋病学专家等组成。“我们希望能切实做好对这一群体的流行病学调查,收集资料之后上报给卫生部,为国家的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广州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预防控制科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已经联系了多名“患者”,对他们进行了体格检查、流行病学调查和心理调查。
另据广州和深圳的病友反映,广州和深圳的疾控中心已经分别跟他联系,广州已有5人进行了检查,深圳已有3人进行了检查。
59名“患者”血样已出境检测
新快报讯2011年1月6日,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的推动下,59名病友的血样已经运输出境,美方实验室正着手准备开展检测。目前,检测结果尚未出来。
2010年1月10日和17日,在曾光和中国CDC的努力下,挑选了59名“患者”在北京地坛医院接受检查。
8个月后,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分会的网站上就挂出一条消息:“虽然没有发现病友有群体感染的迹象,但不排除个别病友可能存在某种感染,为此我们一直在积极推进与国外研究机构合作一事,目前已得到阶段性批准。”
2011年1月6日下午2时41分,曾光的助手裴迎新博士在QQ上告知“林军”,59名“患者”的血样已经运输出境。
曾光教授在今年2月底与病友见面过程中也表示,为了将59名抽样“患者”的血样送去美国检测,他和中国CDC费了很大的功夫,“来来回回盖了几十个章”。听到这一消息以后,“林军”在博客上呼吁大家理智客观地看待问题,“不要过分指责帮助我们的人,更何况曾教授一直在做推进血液出境检测一事,不在其中,很难了解其中之难度。”
在兴奋之余,“林军”还有两个担忧,一个是59名病友的血样是一年前采集的,已经放了一年了,长时间的血液存放,会不会影响检测的结果?另外,当初59个人的选择是很随机的,并未经过严格筛选,他们中会不会混迹了“恐艾症”的患者,而最终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所以,2011年2月25日,他们再度来北京反映情况,希望国家卫生部门可以启动一些相应的工作,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走访一下严重症状的病患家庭情况,主动招募病患,开通病患反映病情通道,作一些流行病方面的统计。
虽然,卫生部和权威专家对这种“不明因素”导致的疾病,尚无定论,但卫生部本着对这一群体负责的态度,最终启动了6省市的调查。
新快报记者与"患者"面对面实录
"你们真的要见面?"2月23日晚,记者决定与部分"怪病患者"见面,这个决定连一些"患者"都吃了一惊。
在此之前,记者通过电话及QQ语音采访了大量"患者",经过科学分析和请教权威专家,记者最终还是决定面见他们。在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旅馆客房内,记者见到了10名"患者"。为了眼见为实,记者要求观察每一位"患者"的身体症状。
未知才是恐惧源头
与"患者"们的沟通中,有"患者"表示:"为了安全起见,你们还是戴上口罩、手套来吧,我们要对你们负责。"为此,记者咨询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生,由于无法说清疾病的传播途径,医生只能表示:"不能确定感染途径,我们也不知道该怎样保障安全啊!"
"患者"们也很无奈:"你的困惑就是我们最大的困惑,就是因为不知道该怎样隔离和防护,我们才惶惶不可终日。我们现在最渴望的是怎样保证不殃及更多的亲人。"然而,大部分病患的家人却不认为他们被传染了。
未知才是最恐怖的,这成为记者见面前的一大难题。虽然不能确定,但报社本着对记者负责的态度,依旧为记者们准备了可进出ICU的无菌服、帽子、橡胶手套和口罩。
他们从不与记者握手
2月23日晚10时,记者戴着口罩和手套径直走进"患者"们居住的小旅馆内。6楼,正对楼梯口的房间大门敞开着,一个面容憔悴的男人迎上来。他就是"林军"。
"林军"没有与记者握手。他事后告诉记者,"患者"们从不与采访他们的记者握手。
为了近距离观察"林军"的症状,记者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无菌服却陷入了尴尬,不知道该不该当着"林军"的面穿上无菌服,会不会对他们造成心理伤害?
"林军"宽厚地摆摆手:"没事的,没事的,你穿上吧。"
"林军"撩起衣服说,"你看,胸腔都下陷、变形了!"
来自广州的杨×则是记者所见的"患者"最开朗轻松的一位,他觉得记者的穿着有些搞笑:"没有那么严重,没必要草木皆兵,怎么搞得跟生化危机一样啊?
记者要求与所有在该旅馆居住的"患者"都见上一面。后来进来的8名"患者"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