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讯记者朱国旺报道日前,在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联合召开的新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发布仪式上,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感染科主任万谟彬教授指出:"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手段,但这不等于抗病毒药物必须终身服用。在规范检测、有效抑制病毒的前提下,实现停药符合大部分患者的愿望。"
专家介绍,新版《指南》增加了"根据早期疗效预测长期结果"的内容。以《指南》提到的一线治疗药物替比夫定为例,如果接受替比夫定治疗24周时,乙肝病毒DNA检测不到,继续治疗两年,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正常的比例将达到81%,更有50%的患者有望实现"双达标"。即乙肝病毒DNA检测不到、e抗原血清学转换,获得停药机会,病毒耐药的风险只有2%。
《指南》同时明确了停药的标准。以e抗原阳性患者为例,在接受至少1年的治疗后,如果ALT恢复正常,同时又实现了"双达标",再连续两次监测(每次至少间隔6个月)仍保持不变,就可以考虑停药。现有的治疗手段已可使部分病人获得这样的机会,但停药后还要密切监测肝脏生化学和病毒学指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病呼吸病研究所所长张欣欣教授则强调,在预测疗效和选择停药时,准确的病毒定量检测扮演着关键角色。对于慢性乙肝,在抗病毒治疗的第4、12和24周,医生将根据病毒载量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包括用药选择和用药剂量。而在治疗疗程结束随访时,患者是否真正治愈也有赖于最敏感的病毒检测方法。一旦检测结果准确性失真,而产生错误的"停药"判定,患者极有可能发生复发,之前的治疗将功亏一篑。因而选择国际上公认的检测系统,规范检测质量和定期监测,对肝病治疗效果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