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中药与去年9月价格对照表
短短3个月,太子参从80多元/公斤飙升至320元/公斤,涨幅达到4倍;同样的红参也从260元/公斤猛增至330元/公斤……进入秋冬时节,煲汤进补的市民逐渐多了起来,不过走进中药材店他们却往往被“高高在上”的中药材价格吓一跳。同样一服中药,去年只要20元就能买到,如今普遍要40元才能搞掂。
有统计显示,从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的时间段中,中药材约8成品种的价格上涨,其涨幅之大,波动频率之快,均是历史罕见。市民惊呼,中药材普涨,恐怕连病都看不起了。
市民故事
张伯进补花销比去年多1倍
家住海珠区利安花园的张先生今年已经50多岁了,有咳嗽少痰的老毛病。去年开始,张先生在朋友的推荐下开始服用一中药药方,要求“太子参25克,沙参 15克,川贝母、百合、麦冬、桔梗、玉竹、元参、知母各10克,甘草6克。”服用之后,他感觉身体舒服了很多,“如今我隔三差五就去抓药。”
“不过如今我怕连药都买不起了,”张先生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最近几个月,中药的价格一直上涨,几乎每次抓药都要贵一点。昨日我去抓药,价钱竟然比上个月抓的药一服贵了4块多。”
记者从张先生提供的同一药店的药方单上看见,在一年之前,上述药方不用20元就搞定了,但是最近一次10月8日去购买的药单,价格竟然比去年贵了近一倍。
张先生说,药店的人告诉他,方子中的补药,没哪样不涨的,尤其是太子参、三七、红花之类,翻着倍地涨。
市场调查
太子参报价单1月改3次
记者走访了广州清平药材批发市场,发现绝大多数中药材都涨价了。
Ruby是清平路一个普通中药材店的销售人员,记者走进店里,看见太子参的报价单被改了又改。Ruby告诉记者,原本的报价单已经被改到没有地方可以写字了,因为太子参的价格这个月内都变动了三次,“7月份时,太子参的批发价还是80元~90元/公斤,才过了3个月,已经飙涨至320元~330元/公斤。中药材价格如此疯狂上涨我多年来还是第一次见。”
除了太子参,像杜仲、红参、甘草、百合等都在涨价之列。Ruby向记者透露,店内的40多种中药材是“一片涨声”,如杜仲7月份为60元/公斤,如今要80元~90元/公斤;红参被广州市民常用来煲鸡汤,7月份是260元/公斤,如今要330元/公斤。
老百姓大药房中药材采购的负责人刘泽良告诉记者,“几乎所有的中药材都在涨价。本来夏天都是药材销售的淡季,今年却很特别,药材一个赛一个地往上涨。其中太子参当属领头羊,而且每周都在上涨。还有红参、桂圆肉、百合、黄芪等都在涨价,与年初相比,中药材普遍的涨幅都在3成以上。”
药厂担忧
“合格”假药或充斥市场
谈及中药材涨价对市民的影响,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市民购买中药材来治病煲汤,只是多掏了一些钱而已,更深远的影响却在中成药质量上。“因为我国的中药材70%都用在了中成药的生产上,"合格"的假药可能会因为药材的涨价而充斥市场!”广州某大型中药厂老总说。
该人士告诉记者,现在因为药材价格上涨,他们主打产品的生产成本已增加3成左右,但是这个中成药属于政府定价范畴,最高零售价很难随药材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现在只能通过改善管理来压缩成本,但一些小厂会不会偷工减料就很难说。”
如制造六味地黄丸要用山萸肉,真的好的山萸肉可能要200多元/公斤,但有些六味地黄丸卖得很便宜,就不一定用了山萸肉。在我国,检测药品含不含山萸肉主要看是否含熊果酸,但山楂里也含熊果酸,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