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罗学宏(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诊科 教授)
【典型病例】
年过半百的关大哥,今年家里早稻喜获丰收。在盛夏37℃高温的中午,他独自一人将1000多斤稻谷从一楼搬入三楼粮仓,当时汗流如注,未加介意。下午,关大哥又在田里坚持干活,不久后突然昏倒,四肢抽搐,不省人事。家人将其送至当地卫生院,测得体温41℃。经对症处理后无好转,发病后第二天转入湘雅医院。
入院查体:深昏迷,体温39.5℃;肝、肾功能严重损害;脑部MRI显示:脑梗塞。
诊断:重度中暑并热中风。
患者家属对这一诊断很不理解,关大哥既往体健,有抽烟酗酒的嗜好,但并无高血压史。
被民间俗称为“半身不遂”的卒中,中医称为“中风”,是一种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病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疾病,目前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致死病因和第一大致残病因,被喻为“国民健康的头号杀手”。
据统计,我国内地平均每21秒钟就有1人死于脑卒中,每12秒钟有1个新发病例。中风是中老年人常见多发的脑血管疾病,冬季和夏季更易发病。冬季中风主要为“出血性脑中风”,而夏季中风则为“缺血性脑中风”。缺血性脑中风是指脑血栓形成或脑血栓的基础上导致脑梗塞、脑动脉堵塞而引起的偏瘫和意识障碍。最新资料还显示,气温越高,卒中发病的危险性就越大,因此也称为“热中风”。
卒中发病与气温相关
有资料表明,脑卒中的发病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一年当中,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隆冬和平均气温在32℃以上的盛夏,均为该病的发病高峰期。当气温在32℃以上,特别是相对湿度在70%~80%时,人体体温的调节主要靠汗液的蒸发来散热。
盛夏,人体每天要排出1000毫升或更多的汗水,虽然这对人体防暑有益,但是,需要血液循环比平时高5倍的血流量才能实现,这对重体力劳动者来说,可谓勉为其难。额外的血液循环负荷,不仅会使血压进一步升高,有发生出血性脑中风的危险,而且当水分补充不足时,还会因血容量不足和血液粘稠而诱发缺血性脑中风。与此同时,由于高温散热的需要,血流向外周皮肤分配,造成大脑血流量的锐减,这对心血管调节功能不良及因脑动脉硬化原本供血不足的病人,将进一步加剧大脑的缺血,从而诱发脑梗塞。
另外,高温酷热易使人心情烦躁,情绪变化较大,引起血压波动,继而诱发中风。上文中患者年过半百,平素抽烟酗酒,脑血管存在不同程度硬化在所难免,加上大热天,出汗多,体内已经缺水,可他未能及时喝水补充,使得血液进一步浓缩,变得粘稠,容易凝结成血块,堵塞硬化的脑血管,引起中风并非偶然。
如何预防热中风
首先,要提高对热中风的认识。很多人觉得,中风是老年人的“专利”。其实,从临床上看,卒中低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有资料显示,在导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中,年龄、性别、种族、地理环境、遗传被列为不可控制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吸烟、酗酒、肥胖、左心室肥厚、心颤、糖尿病则被列为可控制的危险因素,气温高热等则是诱因。因此,中老年人在医生的指导下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等对预防高热中风有利。
其次,高温天气要避免暴晒,避开在最热时段(中午至下午3时)到户外活动,尤其是进行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
第三,当出汗比较多,体液损耗比较大的时候,多喝汤既能及时补充水分,又有利于消化吸收。可选择喝豆类汤,如绿豆性凉,具有清热解暑的功效。同时,还要多喝白开水或淡茶水。
第四,高危人群一旦出现哈欠不断、浑身无力、无精打采、昏沉欲睡现象,且随着气温的升高越来越明显时,应想到的是热中风的前兆,切勿大意,若症状明显应速送医院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