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健康快讯 >> 疫情疾病 >> 正文  

调查称我国廉价药缺口高达300多种

找厂家拿货,但数量都不多。

  另外,用于治疗哮喘的必可酮、用于敏感脑膜炎奈瑟菌所致的脑膜炎的磺胺嘧啶纳注射液、用于癌症治疗的环磷酰胺注射液等都在医院很难找到。还有1元1支的氯霉素滴眼液、几块钱一盒的氟哌酸、8元100片的牙周灵片等,一些消费者非常熟悉的常用药物也几乎在医生的处方里销声匿迹。

  上述药物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价格便宜。今年两会期间,宁夏医科大学副校长戴秀英等全国政协委员在关于尽快解决市场上廉价药品短缺的提案中指出,通过对国内12个城市42家医院临床用药情况的调查显示,医院廉价药相当紧缺,缺口高达342种。

  其中211种药的价格在30元以下,130种药在10元以下。而10元以下的短缺药中,5元以下的药品占了69%,3元以下的占42%。

  专家观点

  医药不分家 药价难下降

  不过,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医改专家朱恒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事实上在中国现在不可能有廉价药存在,在公立医院得不到补偿的前提下,药价里实际上已包含了部分医务人员的劳动成本在其中。

  “一个医生的劳动,其实担负着两三个医院员工的劳动成本在其中,换句话说医生开给你的处方里除了药品本身的价格之外,还有医院的运营成本、医生低待遇的补偿、护士的工资等等”。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的机制不变,高价药始终比廉价药受欢迎。

  他建议,目前在比较难让医药分家的前提下,政府可以通过尝试按人头付费或者按病种付费等方式,来切断医院与药品之间的利益链条,让药价回归合理,让药品回归其单纯治病的属性。

  廉价药短缺3大原因

  A 医院声称:

  厂家没利润不愿意生产

  这些廉价药为何短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剂科相关人士表示,有些药物尤其是急救类的药物,本身用量不大,而且上市多年,价格也比较低,生产厂家也比较少。有的是因为原料紧缺生产跟不上,也有的是因为政府定价太低,企业觉得没利润,根本连招标也不参加,直接放弃市场,转投生产利润更高的产品。

  “比如西地兰这药已经上市几十年了,效果很好,也很便宜,病人使用量不大,一天最多只能用两支,但是这个药的价格太低,厂家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其实像这样的好药即便10元一支,对病人带来的实惠也是大于现在的。”刘泽称。

  医院的说法不无道理,几块钱一支的环磷酰胺注射液此前全国有十多家企业生产,而现在只有江苏恒瑞等一两家,更多的企业转产价格高达上百元的异环磷酰胺。这对天天要用该药的白血病患者来讲,带来的经济负担是显而易见的。

  B 药厂声称:

  廉价药在医院受医生冷落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牛正乾表示目前针对廉价药短缺的原因,典型的说法就是由于药厂不愿意生产廉价药、经销商不愿意经销廉价药、医院和医生不愿意使用廉价药,最终使得廉价药的可获得性存在很大问题。

  “这样的说法貌似公允,然而却并不符合事实。”牛正乾说。公立医院把持着全国8成左右的药品销售终端,面对众多药厂和经销商,处于买方垄断地位。同时又垄断着处方权,双重垄断直接导致了医院对用药市场的垄断。因此廉价药短缺的主要原因在于医院,医生不爱用,自然就没有市场需求,药厂自然不愿意生产。

  C 深层原因:

  医院药品加成机制

  高价药医生回扣多

  按照正常的市场规律,价格低往往销得快,但在我国药品却价格越高越好卖。这种畸形现象的形成,医院药品加成机制是重要因素。按照规定医院在药品采购价的基础上可以加价15%卖给患者,医院采购100元的药,可赚15元,如果采购10元的药,却只能赚1.5元。因此,在药品采购上医院愿意首选贵药,这样就能够赚取更多的利润。

  而医生也普遍喜欢高价药,因为价格高的药回扣空间就越大。广州某药品经销企业总经理吴志军(化名)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比如一个采购价为10元的药,其出厂价可能是3元,经销只有7元做医生来公关,就算经销商一分钱不赚,给医生开单提成的钱也只有7元。而价格为100元的药,其出厂价就算高达80元,也会有20元的空间来作公关,对于医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健康快讯:

  • 下一个健康快讯:
  • 相关文章
    北京调查男孩被自动扶梯夹身亡事故原因
    调查显示心脏病症状反复可能源自心理问
    美国官方调查称美赞臣奶粉未受污染无需
    调查发现 长期从事电脑工作者易得肾病
    调查显示孕妇用防辐射服让衣服内辐射强
    生活小调查 你会正确戴口罩吗
    调查显示九成人错误佩戴隐形眼镜
    调查显示近七成企业家患颈椎疾病
    调查发现与上司关系好夫妻关系更和谐
    调查显示65岁前独居死亡危险大
    调查显示仅两成人满意出租车卫生状况
    长沙工商已立案调查 生命阳光  涉嫌虚
    广东生蚝铜超标调查 海洋堪忧 蚝农日损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