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科冷热不均 风险高收入低人才流失严重 |
|
京儿童医院日门诊量高峰时段已达9000人,儿研所也达6000人,接近饱和。去儿研所看病的一位患者家长说,“没有办法,以前 也想不费这么大的事,去综合医院看得了。可每次都是一样的结果,那些医院的医生看到最后对你说,你还是去儿童医院或者儿研所吧,我们解决不了。几次下来, 孩子有病就直接去儿研所了。”
中山大学医院管理处韩玲也在论文《正视综合医院儿科困境,组建更多儿童医院》中表示,综合医院儿科有两个矛盾较为突出:一方面,有 一定数量的优势专科,主要接收疑难重症患儿;另一方面,因属医院单一科室制设置,各类适合儿童的影像设施、生化检验设备及项目较少,相当一部分患儿难以在 一家医院完成系列检查、检验项目,或者由于医院没有良好的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往往只能转往儿童医院,从而导致病源、病种流失。
患者的就医习惯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
安奶奶家在北京市石景山区,每次小孙女生病,即使是普通的感冒发烧,她也会带着小孙女来北京儿童医院看病,“家里就这一个孩子,即使难点儿挤点儿,看病也要去最好的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徐春军说,家长现在对孩子越来越关注,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都把孩子当宝贝宠着,看病都要去大医院,比如北京儿童医院、儿研所,他们觉得大医院技术好。
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宋红梅认为,可能公众对整体医疗资源分布了解不足,很多人认为小孩有病只能去儿童医院,却不知道综合医院也有儿科。
北京市卫生宣传中心马彦明主任认为,这种习惯会导致综合医院儿科成本付出过大,难以维持经营。其实70%%的患者到大医院去看的都是普通疾病。
儿科到底赚不赚钱
在采访中,不少医务工作人员反映,儿科不仅存在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而且儿科自身的特点造成了儿科成为所有科室中最不赚钱的科室。
公立医疗机构收入来源有三,即医疗服务收费、药品出售利润和政府财政补助。药品收入是公立医院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几乎与医疗服务收入相等。2007年,所有公立医院的药品收入高达2000多亿元。
儿研所副所长王天有说,儿科是大门诊,小病房。主要的病人都集中在门诊上,检查手段很少。成人的检测项目有CT、核磁,动辄上千 元,但是儿科的检测往往是雾化吸入、微量元素检测等,一项往往只有几百元。儿科查血量只占门诊量10%%,照胸片数量是门诊量3%%左右。“医院只能保本 经营。”
“以药养医”的政策环境以及儿科用药剂量少,检测项目少等特点使儿科成为最不赚钱的科室。
宋红梅说,成人得了病用药,一天一支两支,但是儿童只用几分之一支,所以按医疗收入考核的话,儿科收入通常比成人科室差。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常委、解放军总医院小儿内科主任唐锁勤教授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儿科患者病情变化快,又常常不能自主表 达,看病时也不配合,因此给儿童看病往往要花去比成人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儿科病房的人员数量配置也高于成人病房,但儿科各种服务价格并没有因此提高。如 果将儿科病房变成成人病房,至少可以获得3倍利润。”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院长唐旭东也称,国家并没有对医院儿科进行直接的专门补贴,国家按差额对医院的成本补贴大约只有10%%。
有关医务人员介绍说,医院的经营要自负盈亏,儿科不仅没有利益可图,还要医院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了生存,减少运营成 本,综合医院必然要减少儿科病床、儿科医生的配置。徐春军介绍,北京中医医院开始建院时有近40张床位,儿科医护人员最多达78位。1995年关掉儿科, 一方面是因为看病的小孩越来越少,一方面是因为1995年医疗改革,医院需要对自己的收入负责,儿科的财政运营成本逐渐增加,入不敷出。
据介绍,过去几年间,北京一些三甲医院关闭了儿科病房,只留下门诊。
儿科面临人才流失的窘境
儿科不赚钱、综合医院缩减儿科科室和病床等原因,导致儿科人才大量流失。
唐旭东认为,儿科是“哑医”,孩子不知道自己哪里难受,讲不出来,需要医生丰富的临床经验来判断。儿科的风险也很大,病情变化特别快,比如,孩子患了肺炎,很容易转化成有生命危险的心衰。
儿童患病的这些特点,造成了儿科医生工作量大,压力大的局面。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健康快讯: 下雨时经常头痛或为颈椎病 下一个健康快讯: 老人自查7项问题可发现前列腺增生早期信号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