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家禽养殖企业找上门来,以“公司+基地+农户”招募养鸡户,饲养新品牌——丁当鸡。公司免费提供鸡苗、饲料,鸡养大后由公司回购,但提出的要求也相对“苛刻”:鸡栏必须建在坡地上,坐北朝南;一栏最少养2000只,一平方米只能养12只左右;鸡的活动场所必须是不小于3亩的果园……
过去村民通常只在门前屋后养几只鸡,一下子要养几千只,单是建鸡栏就得花1万多元,大部分村民不敢冒险,只有20多户大胆的村民跃跃欲试。但养鸡要签合同还是头一回,在参观了公司在合浦的基地后,20多户村民在合同上签下大名,成了第一批丁当鸡的主人。政府牵头,他们从银行贷到了一笔无息贷款,用于建鸡栏。
“刚孵出的鸡苗,栏里得保持30℃的温度,才能让鸡不易生病;鸡栏得3~5天清扫一次,减少细菌;按时打预防针和点药……”村头的文化室成了养鸡学堂,公司技术员讲的课,让这些养了十几年鸡的村民闻所未闻。“比养小孩还难!”有些人嫌麻烦,甚至偷懒,十天半个月才清扫一次鸡栏,结果鸡不长个儿,体弱多病,不仅多花了打针吃药的成本,公司回收时鸡体重不达标还被扣了钱。吃了亏后,村民学乖了,老老实实按照科技人员的要求办。4个月后,鸡出栏了,一栏鸡最少能赚四五千元。有些村民立即扩建第二个鸡栏,一年最少养两批,净赚两万多元。观望的村民坐不住了,也纷纷报名养鸡。
“我第一年就还清了贷款,第三年扩建了一个鸡栏。现在单是卖鸡粪的钱,都够我家一年的开支了。”潘明山说到这里不禁喜形于色。原来,近几年土地流转,不少老板到当地种香蕉,看中了养鸡户的鸡粪做农家肥,上门收购,一立方米鸡粪能卖到300~360元,鸡养得多的,光是鸡粪,一年能卖1万多元。养鸡户们又平添了一笔外快。
这几年,永安里屯一半的村民建了新楼房,他们几乎全是养鸡户。
黄生德:
养鸡户改当果大王
重访禽流感新闻事件的主角黄生德,是记者此行的最后一站。作为中国养殖史上首位被隔离进行医学观察的养殖户、第一批丁当鸡的养殖户,黄生德可以说是广西上镜率最高、最受关注的农民。
记者清晰地记得,当年在解除隔离那天,这位老实巴交的农民,面对国内外几十家媒体的采访,一度紧张得说话结结巴巴。在多次历练后,如今面对记者,他已老练许多,甚至学会跟记者“打太极”。
1月12日,记者跟他通电话时,他像倒豆子般将自己的近况全盘道出:“我现在日子过得挺好的,家里盖起了新房;女儿上了初中,儿子上小学了;早就不养鸡了,在一家淀粉厂打工,忙得很……”
1月14日中午,在丁当街上,记者找到了黄生德的新房,正好遇到他下班回来。三层楼的新房非常气派,一楼200多平方米的门面租给别人卖家具。看到有知根知底的村民在场,他才说出实话:“养了十几年的鸡鸭,整天围着它们转,有些厌烦了。3年前就不养丁当鸡了,现在种了30多亩的柑桔。”农闲之余,他还重操旧业,到附近的一家淀粉厂当电工,是季节工。“这个门面,一年租金能收1万多元,还不算种柑桔的收入,你还用得着打工吗?”卢寿海在旁边掐指一算,忍不住打趣道。黄生德笑了笑:“赚点钱好过年!”
禽流感并没有成为黄生德生活的绊脚石,而是一个新生活的起点。
新闻回放
●2004年1月23日,在南宁市隆安县丁当镇丁当村丁当电灌站,养殖户黄生德饲养的鸭群爆发了全国第一例高致病性禽流感。隆安县发布封锁令,对丁当村永安里屯和丁当街禽流感疫区严格封锁。
●2004年2月22日,对疫区的封锁解除,但原疫区的丁当电灌站、永安里屯和丁当街农户在6个月的疫情监测期满前不准饲养家禽。
●2004年7月,丁当村迎来第一批鸡苗,隆安新品牌丁当鸡进场养殖,标志着丁当村禽类养殖生产全面恢复。(记者 陆月玲)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