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那时,那事曾是街头巷尾的议论热点,那人曾是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它们和他们发生了哪些变化,近况如何呢?本报即日起开设《那时·那人·那事 现在·现状·现场》栏目,寻访过去的事、过去的人,展现它们和他们的新故事。
禽流感、隔离、封锁令、丁当鸡……每当人们谈起隆安县丁当镇丁当村时,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这几个曾轰动一时的词汇。丁当村,这个曾经默默无名的小村庄,因2004年春节爆发了全国第一例高致病性禽流感,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当年又因饲养自创品牌丁当鸡,再度全国闻名。
2004年,对丁当村是个悲喜交加的一年。这一年,记者初访丁当村,见证了这些重要的时刻。
8年了,这个小村庄有何变化?村民过得怎样?带着这些问号,循着当年的记忆,春节前,记者重访故地。
回访见闻:
养殖户山上守鸡过年
1月14日的早上,天空中飘着霏霏细雨。走进丁当村永安里屯,村里添了不少新楼房,但却分外安静,只有几只鸡在房前散步,看不见成群的鸡。“丁当鸡在哪呢?”看到记者满脸的疑问,永安里屯的屯长卢寿海笑了:“丁当鸡不在村里养,而在山坡上的果园里。”
由卢寿海引路,在距村里几公里外的一个山坡上,记者终于看到丁当鸡以及它们的主人。村民许爱荣正忙着给自家的鸡栏烧火取暖。鸡栏被塑料膜围得严严实实,在解开几层“保暖衣”后,记者看到2000多羽小鸡正在栏里叽叽喳喳地跑来跑去。由于下面正烧着柴火,鸡栏的地板像个热炕,暖烘烘的,根本感觉不出外面的寒冷。
“如果不够暖,小鸡全挤在一起取暖,会踩死、踩伤的。养鸡最关键的就是护理鸡苗,体质好了,长大后才不会生病。这些日子得寸步不离。”许爱荣告诉记者,她的孩子在外打工和上学,两口子平日里就住在这儿。记者这才留意到,鸡栏旁的管理室里,有床、餐桌,还有锅、碗等用品。
而村民潘明山的鸡栏管理室里,还有电视、电磁炉等电器,“吃住全在这儿了,生活也围着鸡转。”“快过年了,你不用准备年货吗?”“没什么好准备的,现在超市里什么都有,过年走亲戚时再去买都来得及。今年除夕,我准备回村里吃过年夜饭后,又回到这里。”虽然潘明山养的鸡已经长大了些,每天按时喂几次饲料就行了,但他还是觉得守着鸡过年,心里踏实。
说起过年,许爱荣满脸喜色。自从养鸡后,家里的生活渐有起色,去年建起了新楼房,今年可以风风光光回邻村的娘家了。过年除了回娘家,她打算哪都不去,安心在山上守着这些“摇钱树”。
忆当年:
一夜间十里不闻鸡鸣
每到过年,丁当村村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2004年春节期间的那场变故,那种惨烈至今历历在目,感慨万千。
2004年1月23日,丁当村丁当电灌站养殖户黄生德的鸭子成批死亡,此事被有关部门诊断为“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24日凌晨,政府要求捕杀疫点周围3公里范围内的全部家禽,距疫点最近的永安里屯首当其冲。作为屯长,卢寿海不得不当了一回“恶人”,挨家挨户地动员村民交出家里的鸡鸭。
当天正值农历正月初三,村民虽然还没弄明白禽流感是怎么回事,但大多都响应政府的要求,忍痛将家里留着过年的鸡鸭全部上交。卢寿海组织村民在山坡上挖了几个大坑,将捕杀的鸡鸭深埋。
随后,禽流感被确诊,隆安镇政府下了封锁令,对永安里屯和丁当街禽流感疫区严格封锁。在屯口拉上封锁钱,由武警把守,人员不得随意进出……此时,村民渐渐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他们开始关注新闻,这才发现自己住的小村庄已成了全国瞩目的焦点,他们的健康与否,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在隔离的20多天里,除了不能像往年一样走亲访友,吃鸡、吃鸭外,村民们白天到地里干农活,晚上轮流请客,大口喝酒,大块吃肉。
看如今:
因祸得福养鸡发财
村民们做梦也没想到,禽流感的阴霾刚刚驱散,幸运之神已悄悄降临。
6个月后,不准饲养家禽的禁令解除。政府牵线搭桥,广西最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