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牛奶是为了强化体质,但喝了蒙牛这类名牌国产奶则未必有此功效,没准还会产生相反作用。关于蒙牛身陷“致癌门”一事,许多人都已听说:12月24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抽查结果显示,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福建长富纯牛奶也被检出同样问题。专家称,黄曲霉毒素是世界卫生组织划定的1类致癌物,有极强毒性,可致肝癌甚至死亡。25日,蒙牛发布致歉声明。
对这件事儿你还能说什么?谈企业道德与诚信,已是很奢侈的事情。也许现在只能说,蒙牛的确很牛——从来没见过哪个著名企业这般忽悠人的,但蒙牛做到了。或许蒙牛真该改个名字:蒙人。其实蒙牛公司也确曾有过蒙牛行为,譬如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就首先骗了牛,且此事也一度被指是牛的问题。但蒙牛只是手段,蒙人才是目的。
在此次“致癌门”中,蒙牛的致歉看上去迅速而诚恳。但只是“看上去”罢了。背后是否存在继续蒙人的可能,则很难说。譬如蒙牛声称致癌牛奶并未流入市场,目前只是自说自话,真实情况有待权威部门调查。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对液态乳产品的抽查始于今年10月,公布结果的日期显示是12月24日,25日才逐步引起国人关注,这期间经历了什么,也颇让人浮想联翩。
回首蒙牛所经历的一些“门”,你会明显体会到监管者的宽容与企业违法成本之低。2008年,三聚氰胺风波之后,蒙牛、伊利等涉事企业展开危机公关,信誓旦旦地说要视质量为生命,广大公众逐步被其“诚恳”打动。但随后发生的系列事件表明,奶业巨头并未重视公众的原谅:2009年2月,蒙牛被曝“特仑苏OMP致癌”事件;同年9月,蒙牛、伊利、光明等品牌液态奶又被检出三聚氰胺;2010年4月,陕西周至县18名学生喝蒙牛牛奶后中毒;2011年4月,陕西榆林市251名小学生疑饮用蒙牛牛奶后中毒;同年10月,蒙牛在这一个月内先后被曝3起牛奶问题;同年11月,蒙牛“随便榛子巧克力雪糕”被广东工商查出微生物含量超标,可致食物中毒。
每起事件的发生,我们都照例听到蒙牛的澄清,或辩解,或道歉,这些表态的目的只有一个:请国人继续饮用蒙牛牛奶。为将其牛奶推销给更多人,蒙牛还不断斥巨资做广告,宣称其牛奶是“航天品质”,是“运动员专用奶”,是“学生奶定点生产企业”,可实现“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
假如将这些叫卖的成本用于质量监控,蒙牛或许真能实现“航天品质”。但实际情况却是,我们的牛奶已被乳业专家称为“全球最差标准,不如喝白开水”、“生乳国家标准被大企业绑架”。这样来看,从蒙牛包装上各种用于镀金的名头,到参与制定“最差标准”,你会发现,蒙人的,不只是蒙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