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打了七年官司,原来是他五十多岁,现在今年六旬老人了,张院长看到这个情况以后,首先先向张景华老人道歉,直接就承认,我们那个案子办错了,让您受累了,给你造成痛苦。
解说:
账还是2004年的,遂平县的一家公司拖欠了张景华28万元工程款,在多次讨要无果后,张景华只能求助于法律。
李凤虎:
一审的时候,遂平县判张景华老人胜诉。二审的时候,驻马店市中院也判张景华胜诉,因为遂平县一家建设公司向省高院提出申诉,省高院受理了以后,然后判决张景华老人败诉了。
解说:
一审、二审均胜诉,为什么河南省高院在终审却做出了相反的判决?
姚世宏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监二庭副庭长:
当时有一些证据不太充足,但是现在到我们申请再审阶段时间,我们感觉到就是说工程早都已经结束了,这个申请再审而且一直上诉、申诉,如果说时机还不成熟的话,确确实实对人家申请再审人确实不太公平。
解说:
河南省高院的判决让张景华的讨薪路整整走了七年。
李凤虎:
张景华老人因为四处申诉,包括去国家信访局,好像在郑州各个相关一些部门都提出申诉,他去北京、郑州这一块,自己去了四十多趟。张景华老人把他自己七年以来走向信访道路的一些火车票,包括相关的一些票据都拿出来,张立勇院长看到以后说“这就是法院对人民执法的不负责任”。
解说:
张景华的种种努力,终于在2011年的这个冬天有了回报。今年11月30日,经河南省高院再审,张景华终获胜诉。
李凤虎:
感慨啊,他说原来自己也是做生意的、做企业,然后经过这七年基本上把自己这个企业也拖垮了,家里也过不舒适,家里也非常零乱,自己也说原来白头发少,现在都变成花发老人了。
解说:
而对之前的判决河南省高院院长张立勇也表情凝重地向张景华做出了承诺。
李凤虎:
张立勇也表态了,要责成省高院要严查这个案件,省高院在办这个案件的时候,是不是存在人情案、关系案和腐败案,如果查清楚的话,对相关的一些责任人要进行追究相关的责任。他说了一句“不要再让当事人寒冬里蹲在法院门口了,要真正把老百姓放在心坎上,要带着深厚感情为老百姓办案”。
董倩:
虽然张景华很执着地用了七年的时间打官司,最后赢得了一个说法,但是不得不说张景华也是幸运的,因为同样是张立勇的过问使得他这个案件才有了一个最后的说法。其实我们就在想,能不能不仅仅是在年关,不仅仅是靠高院院长这样高级别的官员的过问,在平时,在日常的时候,能够用非人格化的方式对白纸黑字的法律去很好地执行呢?
我们再看一组数字,这是一份来自相关机构的《中国农民工维权成本调查报告》。为了索要不足1000块钱的工资,完成所有的法定程序,农民工维权要直接支付至少920元的各种花费,历时11天到21天,很多民工宁愿选择社会性的讨薪。很多农民工是异地讨薪,他不懂得法律,他也不懂得面对这些事情的时候,到底应该用什么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我们刚才通过这个PPT可以看到,耗时长,而且非常耗钱,这对于农民工来说,要讨薪最好能给他们一个有效率的解决方式。
再来看,欠薪发生的概率到底有多大?12月4日有这么一个调查显示,受调查群体中每月结清工资的建筑工人占比28.1%,这是每月结清;22.5%的工人要在工程结束的时候结清;40.2%的工人要到年底才能结清。从工资拖欠情况来看,41.2%的建筑工人有过工资被拖欠的经历。由此可以看到,拖欠工资到现在仍然是一个大概率的事件。
我们再来看一位财经评论员的说法,他说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项工作(讨薪)今年要比往年还要艰巨,发生拖欠的几率增高,这是由于今年宏观经济形势还有企业经营状况决定的,80%以上的农民工在中小企业还有房地产建筑业里面打工,有报道说,建筑企业超过七成的工人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这两类企业目前的现状决定了今年拖欠工资的概率又增大了,政府必须采取比往年更坚决、更有效的措施保证农民工领取血汗钱,高高兴兴回家。
你看,农民工欠薪的问题是一个老问题了,今年跟以往这些年在老问题解决过程中有一个进步,就是用司法的保障和服务来为农民工做后盾。但是通过河南的几个案件我们可以看出来,即便是判了,但是农民工仍然拿不到自己的工资。农民工讨薪之路仍然漫长。
从2003年重庆熊德明向总理讨薪到现在八年的时间过去了,这八年对农民工按时领工资有一些法律武器也是可以运用的,但是运用的效果怎么样?我们继续看。
(播放短片)
广播同期: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