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呼吸系统,它就是一个比较天然的,把颗粒物分级的一个系统,就是说比较粗的颗粒物PM10可能进入到鼻腔,更细微一点5微米这个范围的话,可以进入到咽喉。那么PM2.5,就等于是2.5微米以下的这种颗粒物,它就进到支气管,或者支气管的末梢,那么再细的超细的粒子,像PM1或者PM0.1话,那么它就进入到肺泡,通过血液,或者是体液,它是可以转移到全身。
解说:
正处于工业时代且机动车急剧增长的中国城市,似乎要开始直面空气中那些越小越致命的颗粒。自2007年开始,环保部在10个城市对PM2.5进行试点监测。本周,当环保部对PM2.5测定方法首度规范之时,很多人在猜测,PM2.5被纳入空气质量评价强制指标还有多久?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潘小川:
反正也有一些不同意见吧,从我们这个角度来讲,希望能够尽快的把这个指标能够执行,能够更准确的更客观的能够来反应空气质量,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就是更贴近与健康效应方面的一些指标,一些调整,英文叫health first,应该都是以健康为基础的标准、指标、体系,应该是往这个方向建立,这也是环保部的一个方向,我们也跟环保部建议过。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 郝吉明:
这是一个趋势,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把PM2.5引入,所以中国也是在讨论,把PM2.5引入。国家环保部在征求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的意见,在修订的意见当中,已经把PM2.5纳入了视野。
白岩松:
每年北京的蓝天计划都在增长,每一年的新目标也都能实现,而一旦有市民用亲身的感受和肉眼来小小的怀疑一下,总会有专家立即出来劝告市民,您别相信您的眼睛跟身体,要相信我的标准跟数据,于是我们就闭嘴。可是一年又一年,我们的学问也在增长,终于快奔专家的路子上去了,这个时候可以说,如果开始启用新的标准,也就是很专业的PM2.5作为强制性的监测指标,我们的蓝天数据将很难达标。但是与其掩耳盗铃,不如重新开始,让公众对未来的信任尽早达标。
短片三:
(场景:北京市副市长洪峰和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一起视察车市)
解说:2011年11月3日,北京又是薄雾笼罩,位于城北的亚运村汽车市场内,副市长洪峰正与环保部门负责人一起考察老旧机动车淘汰更新情况。从今年8月1日起,北京市对使用6年以上的老旧机动车淘汰或者以旧换新实行补贴,每辆车最高补贴1万4500元。花这么大力气是因为,在北京这座机动车保有量超过500万辆的大城市中,尾气污染已经成为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 杜少中:机动车排放的特点呢,低空排放,对人体影响直接,而且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构成复杂,致癌物质多,有毒有害的物质多,对人体影响,健康影响大,因此机动车污染防治,始终是我们大气污染防治当中的一个重点。
解说:这是一张业内公认的污染颗粒物来源图。可以看到,柴油车尾气中超过92%是直径2.5微米以下颗粒,原油燃烧排放气体中2.5微米以下颗粒更是占到97%,事实上,包括煤和石油在内的化石燃料燃烧,以及工业气体排放和建筑工地扬尘,正是城市中PM2.5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 杜少中:因为我们每年的开复工面积比较大,都在1亿多平方米,这样的开工面积,有人测算过,说是整个欧洲建筑面积的总和的3倍。
解说:北京目前的主要污染问题就是可吸入颗粒物超标,95%以上的超标天,都是颗粒物超标,四项主要污染指标中的其他三项都能达标,但可吸入颗粒物这一项,每年都要超过国家标准20%。目前我国考量空气污染,用的还是PM10也就是直径10微米颗粒物这个标准,如果监测更难控制的PM2.5,达标难度更大。
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 杜少中:这个PM2.5监测并且考核是迟早的事,因为我们原来是总悬浮物颗粒物,后来叫可吸入颗粒物,那它就是从粒径100微米以下,到粒径10微米以下的,然后将来粒径在2.5微米1微米以下这都是一个很必然的,不断地加严,不断地推进这样一个进程。
清华大学环境与工程研究院院长
郝吉明:人家逐渐地不少的国家,过渡到PM2.5,你不过渡那不也是落伍的一个表示吗?所以我感觉(PM2.5)纳入标准,可能对推动空气质量的改善是一种动力,不是一种阻力。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