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大气当中颗粒物的浓度高了。
解说:秋天原本是北京最好的季节,然而进入十月份以来三度陷入华北最浓雾区,雾天数已经超过去年全年雾天数的总和。最近几天虽然大雾预警已经解除,但雾气依然没有消散。根据北京市气象台预计,未来一周“大雾”还有可能卷土重来。今年,北京给自己设定的蓝天数目标是274天,现在还差41天没有完成。如果这样的雾霾天气持续的话,这个目标将很难完成。
同期: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 北京的这个大气环境质量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颗粒物超标,颗粒物污染,是我们的主要矛盾, 秋天有雾是很正常的事,但是由于你这个污染,雾的就加重,雾的时间就会延长, 给大家的感觉生活带来了不便,我觉得这是就是大家关心的一个问题。
白岩松:
过去这一周,我的一位老大哥每天都给我发一两次的短信,通报北京的空气污染程度,一会儿有毒害一会儿严重污染,直到有一天变轻度污染了老大哥才在短信中松了一口气,显然他的数据并不是来自于北京气象台或者环保局,短信中的有毒害的空气,你一看报纸,哎,才是轻度污染,怎么着?同一个城市这空气质量也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背后的奥妙到底是什么呢?
短片二 pm2.5 必须推行的标准?
播报1:有早练习惯的朋友们,今天最好能够把户外运动改在室内进行,因为浓重的雾气中夹杂着很多有害的物质。
(晨练)
市民1:我们不讲究,可能早上有一点雾有点霾,对吧,阴霾不大清楚。
市民2:有雾,我不在乎。
字幕:呼吸科门诊候诊区
播报:据了解北京市朝阳医院呼吸科周一的门诊量就达到了530人次。
市民:雾霾天气以后我就感觉到有点咳嗽。
解说:
就在大雾笼罩了大半个中国的时候,与空气质量相关的讨论,也随着一部新规继续升温。11月1日,国家环保部发布了《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并首度对PM2.5测定方法进行规范。PM2.5,也就是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这个原本属于专业领域的词汇也进入了公众视野。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 郝吉明:
这个PM10和PM2.5,就是来表征大气当中颗粒物的两个量,小于10个微米,或者是小于2.5个微米以下的粒子。实际上我们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中,虽然没包括PM2.5,但是科技界包括大学,包括研究机构,已经高度的关注PM2.5的污染的情况。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潘小川:
PM10就是可吸入颗粒物,PM2.5一般被翻译成细颗粒物,我们一般来说PM2.5颗粒更细更容易进入到肺的深部,一般来说对健康影响更大一些。
解说:
作为衡量空气污染的重要指标,从1996年起,PM10就被纳入我国空气质量监测体系,而近年来被公认为对人体危害更大的PM2.5尚未纳入。从2004年起,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潘小川就开始和同事在校园设置观测点,监测空气中PM2.5日均浓度增加时,附近医院心血管等急诊患者数量的变化。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潘小川:
PM2.5每增加10个微克立方米,这个增加一般指的是在超过标准以后的增加,相应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急诊的人数,以及因为心血管疾病的人死亡的人数,大概是增加百分之一到百分之六到七这样一个比例,高血压的病人,在医院的急诊会增加5%左右。
解说:
PM2.5,空气中的超细悬浮颗粒,曾经被忽视的隐形杀手,因为危害大又极难防治,大多数发达国家已陆续将PM2.5纳入监测并强行限制。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也对PM2.5年平均浓度进行了限值。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潘小川:
PM2.5 它吸附的一些大气里面那些毒性物质,各种各样的毒性物质,包括像致癌物,包括致一些生殖系统危害的物质,它进入到呼吸道以后,进入全身吸收了,对体内的影响,是全身的效应,包括肿瘤、生殖危害都有。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大气室副主任 李健军: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