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很多也是能解决的。
这样给孩子打针,不疼
我前两年在香港,看到那里的医生这样给孩子打针用浸有麻药的胶布贴在要打针的地方,20分钟之后,再打针就不疼了。
但是有些孩子不疼也哭,因为看了针害怕。所以,医生想了个办法,准备两块胶布,给孩子贴一张,给妈妈也贴一张。20分钟后揭下来,先给妈妈打,妈妈疼吗?不疼。孩子一看妈妈不疼,自己打,也不疼,自然就不会哭了。如果这样打针,孩子还哭,妈妈也知道不是痛,她就会设法哄孩子。
这么简单解决打针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医院却不做呢?麻烦,贴上胶布,还得等20分钟。其实,这也不是问题,如果大家都是依这套程序来做,贴胶布和打针成为一种流水作业,根本也不耽误时间。
这样给孩子揭纱布,不疼
大夫要看伤口,原来用纱布包着伤口常常就被生生地扯开,可能又疼又出血,孩子使劲儿哭。妈妈要是提意见,医护人员还质问:你看不看病,不揭开怎么看!
我以前都是这样做的,让药房配点止疼的,止血的,抗菌素,混配一起,用个小滴瓶装着,向伤口上包着的纱布滴药。摸着不疼了,纱布也泡软了,再揭就不疼了。但后来别人嫌麻烦,不愿意等着,再后来讲究正规化,不许医院自己配药,所以我这个自创的配药也被取消了。
这样抱手术后孩子晒太阳,不疼
百年来,小儿腹部大手术后常规医嘱为:重病监护,禁食减压,静脉点滴,频繁检测。
孩子术后睁眼看不到妈妈,不许吃、不许动,肚子上大伤口,任何搬动都使伤口痛。于是孩子在屋里哭,妈妈在门外掉眼泪。现在腹腔镜手术,打击小,术后反应小,可以请妈妈参与护理。禁食可以允许吃棒棒糖(成人常规吃口香糖),减压、点滴都有随身装置,伤口很小,小心抱起可以不痛。
1982年我在美国看到腹部术后患儿每天用一份报纸把孩子从腋下到膝上裹紧,卷成一个硬棒,妈妈随便抱出晒太阳。我非常羡慕,而我们当时一份人民日报才一张(即对开四版编辑注)。现在很多报纸也十多张了,照说也能利用了吧。但我们的护士不敢这么做,因为护理规范没有规定,一旦发生纠纷,没有根据。
医生和患者,谁先伸手交朋友
医患关系紧张原因很多,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呢?要交朋友,互相尊重。
看病难、看病贵是医患矛盾的本质,然而现时急需解决的矛盾主要是态度问题。医患双方缺乏沟通,互不谅解,互不尊重。我国现实社会,医患之间,患为弱者,比较易受群众同情。
孩子生病,妈妈心急,交通不便,扶老携幼去医院,到医院手续繁杂、处处排队碰壁、三长两短,火冒三丈。
儿科医生十分忙碌,病儿日增,看病时间越来越短,候诊病人紧催,如果孩子不合作,妈妈抱怨,医生劳累,怨气冲天。在此基础上,尽管问题都不在医和患本人,但矛盾却在医患之间爆发了。
我上学的时候,老师就教我们,病人来了,必须得站起来,请病人坐,然后告诉病人我叫什么名字,做什么的,你有什么问题告诉我。我一直这样说,大家都不说了,我也不愿特殊。我也就不说了,而是写在了白大褂上,“外科张金哲”, 大大的字,我的每件白大褂上都是我自己写上去的。
现在虽然每位大夫都有胸牌,但上面的字很小,哪看得清?有些大夫护士的姓名还对患者保密,不告诉患者自己是谁,哪还有交朋友的诚意?
其实,患者虽然对大夫、对医院有意见,但还是愿意和医生交朋友。把命都交给你了,能不交朋友么?医生只要表示有一点好感,很容易协调。先交朋友,再做手术,本来就该这样的,还写教科书上。
因此现在亟需唤起医生,以白衣天使的姿态,同情爱护弱者,主动向患者交朋友。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