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孩子要有个好歹,跟你没完!”这是儿科医生常听见的一句话。一边是家长抱怨看病似打仗、挂号如春运,一边是儿童医院的超负荷运转,儿科医生的连轴转状态。其实,医生和家长都难,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今天,我们听听“中国小儿外科之父”、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儿童医院小儿外科主任医师张金哲教授怎么讲。91岁高龄的张院士希望用更高更严格的标准来要求医护工作者,而我们作为患者,同样需要充分理解并信任医生,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他们也是想尽一切办法给患者看好病,很累很辛苦,只有医患双方相互理解与信任,我们的医患关系才能真正迎来春天。
阅读提要
上世纪40年代,柯氏外科学的扉页上,大字印着:先交朋友,再做手术。
上世纪60年代,我跟着医疗队下乡。晚上住在患者家里。孩子哭,妈妈就吓唬孩子“大夫在对面呢,再哭,大夫就来了”。我小时候哭闹,妈妈是吓唬我“马猴来了”,现在大夫代替了马猴。
香港的医生给孩子打针前,用浸有麻药的胶布贴在要打针的地方,20分钟之后,再打针就不疼了。
1982年我在美国看到腹部术后患儿每天用一份报纸把孩子从腋下到膝上裹紧,卷成一个硬棒,妈妈随便抱出晒太阳。我非常羡慕。
我上学的时候,老师教我们,病人来了,必须得站起来,请病人坐,告诉病人我叫什么名字,做什么的,你有什么问题告诉我。
看病贵是医患矛盾的根本
为什么觉得看病贵呢,很大的原因是对生命的看法有很大的学问。
举个例子,治疗癌症。这个药90%的治愈率,那个药95%的治愈率。疗效相差只有5%,但价格却至少差了1倍,更何况这5%的疗效区别,有多少意义呢?但人的心理却相差很大。
这主要是药品垄断造成的。跨国药企要赚钱,怕别人仿制,所以6个月就换代,6个月内必须把成本捞回,还要赚钱。因此药越来越贵,美国人也承受不了,奥巴马医改据说已经失败。
先交朋友,再做手术
我念书的时候是上个世纪40年代,柯氏外科学的扉页,大字印着“先交朋友,再做手术”。说明那时医患矛盾很深,而医生不重视交朋友解决问题。这是200年来西方医学受到生物医学观点的影响造成的后果。
所谓生物医学是相对人文医学而言。因为医学的科学证实都是以动物试验为根据,最后就把人和动物等同起来。生理解剖都无问题,但是人还有人格心理社会心理都对疾病和生活有影响而被忽视。
这就是生物医学与人文医学的区别,这个问题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正式提出,至今残余影响仍很严重。特别是小儿,不会说话,不能合作,更像小动物。
此外,生物医学把妈妈看作的第三者,不是工作对象。因此儿科医生的观点更难转变。
生物医学观点的转变不是短期能解决的问题,需要理解和等待。
小儿外科,可以无痛
上个世纪40年代英国的泰晤士报里面有两个漫画(详见2011-05-19第23版《儿童不是小动物》)。一个是小床,站着一个小孩在哭,旁边一个笼子,百灵鸟在唱歌。这是讽刺把孩子当小动物。还有一个,产科大夫倒提着孩子,医生口罩上一个红的小手印,标题是“嘴巴打得好”。这是讽刺大夫把孩子跟小鸡一样拎着,老百姓怒在心里。
我当刚大夫的时候,老师这么教,我也这样做。认为倒孩子用手抠出口内可能存在的血块,避免孩子误吸。这表明我也是受了那么多年生物医学的影响,我的老师同样也受的是生物医学教育。
没有孩子不怕大夫的。上世纪60年代,我下乡医疗。晚上住在患者家里。孩子哭,我们住对面屋,妈妈怕耽误我睡觉,就吓唬孩子“大夫在对面呢,再哭,大夫就来了”。我小时候哭闹,妈妈是吓唬我“马猴来了”,现在大夫代替了马猴。
在医生眼里孩子跟小鸡子、小兔子一样,在孩子眼里的大夫跟马猴一样,这就是医患关系人。你说这医患关系谁导致的?
没有孩子不怕打针的,因为疼嘛。生物医学的观点是良药苦口,打针哪有不疼的,手术更疼,要病人忍耐,病人的英文单词就是PATIENT(忍耐)。
这是司空见惯的,也似乎是理所当然的。然而,事实上孩子痛苦地哭,妈妈心疼却不敢言。
所以我们应该提倡无痛外科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