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出“杀手锏”的内蒙古稀土整合方案,开局数月,就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记者 于小龙
9 月下旬,内蒙古草原天气渐凉。从中国“稀土之都”包头市白云鄂博矿区向南蜿蜒的公路上,星星点点分布着满载黑色矿石的重型卡车。
“许多重卡说装载的是铁矿石,其实是偷运稀土”,一位稀土行业内部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包钢的稀土运输以铁路运输为主,在今年稀土整顿之初,这里一度出现几百辆偷运卡车排成长龙的壮观场面。
虽然经过多次整治,稀土偷运的情况已经没有那么猖獗,然而,据当地人士估计,这条路上每天偷运稀土的数量仍可达数千吨。
今年5月,紧随国务院下发的稀土行业整顿意见,内蒙古自治区也下发了《稀土上游企业整合淘汰工作方案》(下称《方案》)。
《方案》要求,内蒙将对35家稀土企业开展整合、关停、补偿工作,6月底完成整合关停的检查验收总结工作;而惟一的整合主体,是包钢集团麾下的包钢稀土(600111.SH)。
《方案》掀起了史无前例的严厉调控热潮。断原料、断电、吊销工商执照,是此轮稀土整合中的几大“杀手锏”。
“《方案》中要求实施的断电、吊销工商执照等关停措施均未能得到执行。”包头达茂稀土有限公司(下称“达茂稀土”)董事长乔桉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矿石原料方面,尽管包钢集团早已对被要求关停企业停止了原料供应,但实际上却难以形成有效控制。列入关停名单中的包头多家稀土公司,都在依靠“剩余原材料”维持运行。
貌似雷厉风行的《方案》,短期便陷入尴尬:部分被列入关停的企业,目前已经局部恢复生产。
急火煮米
今年5月12日,内蒙古稀土行业迎来一场“地震”。
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当日下发的《方案》,要求5月底完成对35家稀土冶炼分离企业的整合、关停、补偿工作,6月底完成整合关停的检查验收总结工作。
历史上,这些分布在呼市、包头、巴彦淖尔三地市的35家企业,全部依靠来自包钢集团的稀土矿石,从事冶炼分离业务。
按照《方案》,包钢稀土(600111.SH)将控股拥有自治区级以上投资主管部门立项审批文件的4家稀土冶炼分离企业;由盟市、旗县立项审批的22家稀土企业,则由包钢出资,自治区统筹分配到所在盟市给予补偿关闭;其余9家“没有立项审批文件或投资主管部门立项审批文件”的稀土企业,则直接淘汰关停、不予补偿。
最终,北方轻稀土将最终形成包钢统一开采、选矿、冶炼分离、经营的垄断格局。
业界评说,内蒙古稀土关停方案史无前例地严厉:包钢集团会首先停止供应31家关停企业的稀土原料,工商部门吊销或变更营业执照;供电部门将对这些企业拉闸停电。
主管部门相信,三管齐下后,诸稀土冶炼分离企业绝无活路。
“我们公司在接到补偿关闭通知的第二天就被掐了电。”达茂稀土董事长乔桉对这轮整顿的正当性充满了怀疑,“35家企业都是合法企业”。达茂稀土甚至还是包头市的第二大民营稀土分离企业。
今年8月8日,工信部等六部委助力内蒙稀土整合,联合发布了《六部门发通知开展全国稀土生产秩序专项整治行动》,称将对稀土矿山和冶炼分离企业无计划、超计划生产、收购和销售非法开采稀土矿产品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补偿争议
达茂稀土成立于1988年,目前年产值达到1.6亿元,拥有500多名职工,其中70%以上是当地蒙古族弃牧牧民和本地居民。
“停电、关闭的消息传开后,如同捅了马蜂窝”,乔桉称。
达茂旗一位不愿具名的副旗长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达茂旗党委当时召开紧急会议,一面要求企业务必安抚、控制好职工情绪;一面商讨企业停电关闭问题。最终,达茂旗党委直接向包头市委书记郭启俊请示。
郭启俊最后指示“立即恢复企业供电,平稳职工情绪”,并亲自给包钢集团董事长周秉利去电,要求恢复给达茂稀土供矿。
乔桉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后来企业很快恢复了供电;但包钢却始终未恢复稀土矿石供应,达茂稀土只能利用剩余的尾矿矿泥维持生产,“但这毕竟不是一个长久之计”。
乔桉最无法理解的是《方案》中的补偿价格。关停达茂稀土,企业只能得到1410万元的补偿,“连支付职工离职补偿都不够”。另外,企业尚有5000余万银行贷款等待偿还。而股东、供货商的利益损失如何补偿,在《方案》中完全没有提及。
根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调查,22家补偿关闭的企业高管,大多认为补偿标准低得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