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显示。 污染很容易就传递到了海产品中。2010年8月,东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对东海区近岸海域缢蛏、僧帽牡蛎、褶牡蛎、紫贻贝、文蛤、菲律宾蛤仔等12种海洋指示生物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局部海域的个别指示生物体内铜、锌、铬存在超标现象。
东海环境监测中心研究人员纪焕红等的一项研究报告同样不容乐观。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他们曾对上海市售海产贝类食用安全质量进行调查。对上海市四大水产品批发市场每月进行1次抽样调查的结果发现,“15种市售海产贝类中,2种处于危险食用水平。1种处于谨慎食用水平,处于基本安全食用和放心食用安全水平的分别有4种和8种。”
“为保护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除了保证养殖水体的安全限量外,部分贝类样品在上市前应该净化一段时间,排出富集的重金属等毒素。”他们因此建议。
沿海岸往南,在素被视为水质不错的北部湾,2008年,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借由海域江豚体内的重金属含量研究发现,“该地区受重金属污染已比较严重”。
在中国最大的“近江牡蛎”天然采苗区广西茅尾海,2011年广西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员最新的研究结论则更让人吃惊——被研究的2种牡蛎的食用分级均处于重度污染水平,“2种牡蛎的食用价值受到了来自重金属的严重威胁,应谨慎食用”。
但亦有学者对海产品重金属超标表达了不同意见。“重金属超标确实存在,但其风险评估需要有毒理学实验。目前国内做的很少。我们很多的数据是基于国外的数值,由于人体不同,很多数值不一定完全准确。”东海环境监测中心一位要求匿名的学者说,这两年,无论是国内国际上,重金属超标的标准也一直处于调整之中。
现行的2001年国标《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该标准规定了贝类产品中17项有毒有害物质的最高限量,已成为地方海洋渔业、质监、出入境检验检疫、卫生监督等部门指导贝类采捕和滩涂养殖的技术依据。
这项标准涉及重金属指标6项,分别是汞、无机砷、铅、铜、镉、铬。“标准设定的贝类重金属限值要求过于严格,甚至超过CAC、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的标准要求。”一位学者对照后说。
“有污染有超标,但危害可能并没有像数据反映的那么严重。”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郭远明解释,也或因此,贝类中的重金属超标标准最近正在重新整理修订中。
有机物污染更应重视
与重金属超标相比,偶尔发生的赤潮可能对海产品安全具有更严重、直接的威胁。与重金属的累积作用不同,赤潮中产生的麻痹性贝病(PsP)、腹泻性贝毒(DSP)等贝毒素,可通过容易富集的贝类生物,对人体造成直接的威胁。
“上半年,闽浙交界处就发生贻贝中毒事件,导致多人腹泻。而以往食用贝类导致人死亡的案例也确有发生。”郭远明说。
随着污染物的增加,中国海域的赤潮依然难以消退。据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称,2010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69次,东海赤潮规模最大,为39次。
东海环境检测中心的监测数据则显示,东海每年赤潮的发生面积、次数和频率呈上升趋势,有毒赤潮的发生频率也有所增加。每年,长江口邻近海域都要发生十多次赤潮,其中有20%左右属于有毒赤潮。
“近年来温岭周边海域的赤潮也有此种趋势。”温岭市海洋与渔业监测站站长余文羚说,2010年夏天,温岭即遭遇两次赤潮,今年也已报告一例。与以往赤潮延续时间只有两三天不同,现在赤潮动辄一周以上,“以前就是很小的一片,现在一发作几乎看不到头”。
为了保障东海水产品安全,每年的5月和8月,东海环境检测中心都不得不进行抽检。为了更方便地测定赤潮危害,2010年科技部、上海和浙江三方投资六千万元,启动“重大海洋赤潮灾害实时监测与预警体系”科研项目,其中重要内容,即是能在2小时内测定贝肉是否含有赤潮毒素的“快速检测试剂盒”。
持续性的有机污染物也不应被忽视。东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一位要求匿名的学者说,“目前中国对有机物的污染还是检测不够,研究、监测都有所欠缺。”
与急性的赤潮、容易富集的重金属污染相比,有机物污染大多有致癌作用,有机锡甚至能导致性别畸变。“致癌是长期的作用,可能过二十年才能发现这样的证据。那时候就偏晚了。”
郭远明的看法与之相同,与重金属污染检测相比,“有机污染物由于起步比较晚,监测技术、评价技术都不是很成熟,风险评估也才刚刚起步,有时很难下结论。”
台州学院教授江锦花2007年对台州湾五种海洋生物体内多环芳烃(PAHs)的研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