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健康快讯 >> 大众健康 >> 正文  

盘点7种常见假蜂蜜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各职能部门是如何监管蜂蜜产品的呢?据介绍,自从2009年国家《食品安全法》出台后,包括蜂蜜在内的所有食品的安全标准一律由卫生 部门负责立法监管。但在日常监管上,质监、工商、卫生等政府职能部门各有职责:质监部门管生产环节,主要是办理和年审食品生产许可证;工商部门管流通环 节,主要是管办理和年审食品流通许可证、商品抽查、处理投诉;卫生部门管卫生状况,主要是办理和年审卫生许可证、商品抽查。如果消费者对所购蜂蜜质量有怀 疑,一般是由工商部门受理投诉,工商部门委托质监机构等的检测部门进行检测。质监部门在日常检查时,若需要做C4植物糖掺假检测,须委托省出入境检验检疫 局来做。

  在蜂蜜的生产环节上,质监部门能否把住造假关呢?否。由他们审发的生产许可证检测项目里,并没有蜂蜜真假鉴定这一项。

  在省质监局下属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食品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蜂产品企业申办食品生产许可证时,他们对该企业提供的蜂蜜做的检验项目有如下几种:感 官、水分、还原糖、蔗糖、灰分、羟甲基糠醛、酸度、淀粉酶活性、铅、锌、四环素族抗生素残留量、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霉菌、标签、净含量等17 项。只要这些项目达到2005年版《蜂蜜》国家标准,就算达标,即可进入市场。并非只有纯正的天然蜂蜜才能达到国家标准,像由甘蔗、玉米、大米等加工成的 糖浆掺进蜂蜜中也能达到国家标准。   

  面对国标,造假者也是费尽心机,他们一方面用白糖、饴糖、果葡糖浆、大米糖浆等冒充蜂蜜欺骗职能部门的仪器检查,另一方面,千方百计使假蜂蜜在感官上更接近真蜂蜜,从而不惜加入色素、香精、防腐剂、澄清剂、增稠剂等物质。   

  因此,职能部门称:假蜂蜜专门针对真蜂蜜的检测标准和外观标准来造假,媒体及书籍介绍的如看色泽、看透明度、拉丝、燃烧、冷冻等等鉴别方法,是很难鉴别 出真假的。只有依靠专业仪器设备,但是,或限于法律法规授权,或困于没有设备可用,往往不做检测。于是,辨假打假,各职能部门都是有心无力。不少专家实话 实说:“蜂蜜真假,国家管不了”。

  不过,据可靠消息,国家质监总局将在2011年年底前完成对2005版标准的修订工作,有专家推测,它可能会把第二种即SM-R法(能够检测出来C-3植物的糖,如大米糖浆、甜菜糖浆)纳入其中,但可能是推荐性条款,不具有强制性。  

  有专家提出,相关法律对蜂蜜掺假造假的处罚力度不具有威慑力。按照《产品质量法》第50条规定,对于在产品中掺杂、掺假的,可以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 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 在实际中,对于假蜂蜜这种“吃不死人”的东西,追究刑事责任恐怕很难。如果地方监管部门不作为,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连营业执照也不会吊销,最常用 的是罚款,这样,造假者的违法成本相当低,而执法者可以“创收”,此为“养鱼执法”。

  蜂蜜本是天然物。我们接触到的真蜂蜜有三种——成熟蜜、浓缩蜜和有机成熟蜜。

  一是成熟蜜。是指在巢房中,经过自然酿造、脱水,含水量降至20%以下,双糖(2个碳原子)充分转化为葡萄糖、果糖等单糖,单糖总含量达70%以上。自然成熟的蜂蜜,通常须要自然酿造7天时间。因为耗时,所以市场上成熟蜜很少,有专家估计有10%已经不错了。  

  然而国家标准中并没有“成熟蜜”的概念,只是将蜂蜜按照水分含量分级。这便很容易达到标准。   

  二是浓缩蜜。由于花期是固定的,蜂农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提高产量,等不得自然酿造7天,不等成熟就摇蜜了,甚至一两天就摇蜜一次,但是,这样 的蜂蜜含水分多,达不到国家标准,那么就要经过高温,人为排除蜂蜜中的水分,使蜂蜜看起来很稠。而蜂蜜是很怕高温的,在高温加工的过程中,破坏了很多蜂蜜 中的营养物质。这种浓缩蜂蜜在市面上占绝大多数。 

  三是有机成熟蜜。是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蜂蜜。它既是成熟蜜,又优于成熟蜜。两者之间最重要的差别在于:有机蜜的生产环境,须在最近3年内不使用农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健康快讯:

  • 下一个健康快讯:
  • 相关文章
    警惕嘴部的7种病症
    医生盘点过年病 儿女离家老人便抑郁胸
    盘点最令女性讨厌的20个坏习惯
    盘点拯救电脑迷的营养美食
    盘点鲜为人知的高纤食物
    盘点冬季赖床的4大坏处
    盘点九个预防头发早白的方法
    盘点生活中必不可少13味中药
    冬季常吃7种食物防贫血
    盘点喝水常见五个误区
    盘点颈椎保养五个小窍门
    女性经期要避免过量食用7种食物
    盘点心理衰老十大信号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