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哪个地方会疏忽一下。”
刘灿霞表示,现在医生都害怕投诉,“在科里面,我要是打电话找某个人,他首先就会问我是不是他被投诉了。有一次,我喊某医生过来,他就问我‘刘主任,我没事吧,没被投诉吧?’他们都是惊弓之鸟了。”曾细秋表示,护士被家属投诉的也很多,“有时可能是打针没打好,或者说态度不好之类的,其实,只要是我们能做好的,我们都尽力去为患者做了,在医院的这个投诉机制下,医护人员都不敢出问题,可以说是‘步步惊心’。”
儿科病情更复杂多变 医生很头疼
除了体力和精神上的压力,对于儿童医院的医生来说,他们最大的压力还是来自于病情的变化,“目前患儿的病情向着越来越重、病症越来越不典型的方向变化。”付丹说,“从医十几年的医生治疗起病人可能都会很头疼,这给医生造成的压力是最大的。”
“有的患儿的家长不看医院的治疗和抢救过程,只认为在医院看病死了人就要赔,不管医院有没有错都把责任归到医院,而且有的患儿的家长还会找医闹到医院来闹,影响医院的医疗秩序。”
而相对于成人患者,儿科患儿也更难应对。“有的人连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抱都不敢抱,生怕伤了他,而PICU多的是刚出生的病儿,而且有的疾病比如先天性心脏病等越小越严重。”杨卫国说,这样对医生的要求也更高,除了临床检查外,每天要随时监测患者各项指标的情况,次数也要比成人患者要多。而且成人患者多能向医生诉说自己的身体状况,儿科患者有的不能说,有的也说不清楚,完全要靠医生的诊断和对疾病的观察。
“像预约做磁共振的,每天可能有10个人,但是真正能完成的可能只有六七个人。”医院相关负责人如是说,因为患儿不会像成人那么配合,“所以医院还有专门配一个灌肠室,帮助患儿镇静。”相应地也要增加医护人员。同样看一个病,做一个检查,儿童医院的成本都要比成人医院高。
■“看病难”探因
社康儿科资源不足
在昨日见报的调查采访中,记者发现深圳儿科资源紧缺是造成儿童医院人满为患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不少患儿家长是一大早从龙岗、宝安、光明等关外地区带着孩子赶来的。一名患儿家长表示,“关外地区医疗水平比较差,尤其是社康门诊,小孩在关外医院治疗了一个星期都不见好转,病情越来越严重,只好带着孩子到儿童医院来看看。”
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来儿童医院看病的患者中常见病居多,这些疾病到底能不能在社康和基层医院解决呢?而在一些家长看来也是迫于无奈,一些基层医院和民营医院用药还是太不规范了,儿科资源还缺乏。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三甲医院医生说,一些社康的医生虽然是全科医生,但小儿用药的用量很特殊,有的药是不能用的,剂量不好掌握,而且社康医生对于什么病用什么药也掌握不好。“有一些常见病社康应该是可以解决的,但是他们用药确实用不好,比如输液,儿童不同的体重,不同的脱水状态,要用不同的电解质去配,量是多少,他们搞不定。”不过,医生也建议,一些常见病可以去区级的医院或其他综合性医院儿科就诊。
医院hold不住人才
深圳市儿童医院是深圳唯一一家儿童医院,承担着深圳市1400万人口的患儿医疗服务,但是医院编制医务人员是1997年深圳400万人口350张床位的配置,而实际上每天有600张病床在使用,原来的人员编制早已不够用。据了解,医院目前在编员工499人,临聘人员506人,医生的短缺是各科室都面临的问题,“但是医院就是难hold住人才。”
杨卫国介绍,PICU一直面临着人员短缺的问题,本来计划每年要招聘2名医生,但是这个任务一直持续了7年,直到去年才招到一个重庆医科大学的毕业生,“7年才招到一个人,你看儿科医生是多难招啊。”医院人事科王科长对记者说。
据介绍,去年儿童医院计划招收60多名毕业生,但最后由于报名的人太少,只招来了11人,“内科本来计划招11名医生,最后由于报名人数不多,只招到2名。”“去年全市计划招2000名,儿童医院计划招800名,全国有3000多人报名,最后符合条件的只有380人,而这里面只有1个是学儿科的。”王科长非常无奈地说,“儿科人才非常紧俏,而为了能招到一个人才,已经是黔驴技穷了。”
不仅招人难,而且由于儿科医生岗位非常辛苦,劳动强度大,风险大,压力大,好不容易培养成熟的儿科医师还在不断加快流失,儿童医院今年上半年就有9名在编医务人员辞职,流向其他区属医院,成了深圳儿科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据介绍,该院从同济医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