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需要什么样的养生?
备选标题:科普与养生的博弈 当诺贝尔遇到中医
—— 诺贝尔生理医药奖得主穆拉德博士新书《神奇的一氧化氮》北京发布会
养生这个词,一度是中国最吃香的词。也一度是中国最狼狈的词。但不管褒也好贬也好。它都会是中国人最关注的一个词。而今,不但中国人关注,外国人也开始关注它了。还不是普通的外国人,是一位诺贝尔生理医药奖得主,他叫穆拉德。
近日,由穆拉德教授与他的中国同事陈振兴教授共同出版的一本书《神奇的一氧化氮》在北京召开了发布会。正逢中国养生大起大落的节骨眼上,这本书的出现,必将成为风向标。
养生是刚需
《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们倒了,中国人就不需要养生了?
三聚氰胺后,一些企业倒了,一些品牌受冲击了,但是,人们要喝牛奶的需求依然存在。问题不在于人们要不要喝牛奶,问题在于如何让人们喝上放心奶、健康奶!
养生也是这个道理。尽管养生界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假专家、伪博士此消彼长。但没有人能说,中国人就此不需要养生了。因为说来说去。养生不过是对健康的向往和健康经验的总结。为了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效果,只要有人类的一天,这种需求就不会消失。
那么,中国人的养生需求是否更强烈一些呢。是的。从历史角度来看,养生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生活习惯。它已经跟中医紧紧结合在一起了。是这片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在总结了气候、地质、动植物、心理、运动、饮食起居、体质特点等多方面经验凝结而成的一门独特文化。再经由皇帝、文人墨客和宗教人士的提炼,又给它平添了些许贵族气质和神秘感。使大众更为趋之若鹜。
从当代角度去看就简单了。是看病贵、看病难迫使老百姓去动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脑筋。养生若能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作用。实际上就是达到了节约大量时间和金钱的作用。试问谁又能不在乎这些。健康又省时省钱,何乐而不为!
看来除非将中国文化阉割;除非让中医寿终正寝;除非看病不再贵又难;除非大家不想更健康,否则,养生就是老百姓的刚需!
其实,西方也有养生,只不过它在那里叫别的名字,比如:保健。
所以,不提养生是不可能的。既然养生是中国人的刚性需求。不可不养,那么问题就只能顺延到下一个环节了,中国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养生?!
养生在探索
人们需要健康,人们只是不再需要诸如《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那样的养生方案,人们需要的是经过科学鉴定的可靠的健康养生方案!
张悟本、马悦凌等大师出事以后,政府开始尝试用“资质”这个条件去区分和界定谁该有养生的话语权。这个政策一出台就引起很大争议。争议的结果是无结果。你只能试试,因为谁也没有更简单正确的方法。这就好像求职,一万人都说自己有能力,而你只有一天时间找到一个人,你只能摆出很多门槛和条件去筛选。这可能真的会让你失去你要找的人才,但至少你会找到一个比较接近理想的人才,并节约大量时间。
对于出版界而言,很多之前很火的健康书出版商变得更谨慎了。不惜自提门槛、请专业人士审稿。自律加专业正在去除糟粕,还原养生的科学面目。
养生新方向
近年科普这个词又火爆起来。它在80年代曾经也很受关注过。那时几乎没有哪个孩子不知道《十万个为什么》。很多杂志里也有非常好看的科学、科技知识文章。但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功利实用主义盛行,科普这个词被慢慢隐去了。孩子们忙于学习没时间看讲科学的“闲书”,报纸杂志里的科技版块也都被手机和电脑新趋势所占据。
但是,随着科普重新回潮,我们发现,这个词首先影响到的领域里,就包括中国养生。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又当属出版业。大家都知道去年之前,国内卖的最好的书几乎都是健康养生类图书。可是09年开始,这种现象有所松动,09年出版的《吃的真相》,春节前一天网络搜索量竟达到十几万次,一跃成为搜索热词。随后,各类媒体上都能看到云无心与某些养生大师辩论的科普文章。科学松鼠会再接再厉,又出版了《吃的真相2》和《健康流言终结者》等书。虽然讨论的问题差不多,但这类书与之前那些讲养生的饮食书和常识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