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目标,降死亡率、发病率。“十二五”末期发病率上升控制在5%以内,死亡率降低10%。集成多学科技术与方法,比如宣教、医疗、预防、康复、信息。另外超声监测很重要,在手术中用超声监测脑部血流的变化可以大量减少手术风险。神经外科医生、内科医生、血管科医生对一个患者的病情要综合判定。过去神经内科医生推荐吃药,神经外科医生推荐手术,但什么样的措施对患者最适宜、最有利,医院应组织规范运作。现在一些专科也有规范,但执行规范力度不强。很多基层医院患者该吃的药没吃到,不该吃的药吃一大堆。因此要从基地医院抓起,必须按照颁布的规范运作、执行。
五、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简况
经过多年的工作和体会,认识到中风控制是中国要抓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从09年由学会发起,设立这样一个脑卒中筛查和防治工程,这项工程当时也得到了卫生部的支持,09年6月在卫生部启动。当时全国各省一些卫生行政部门干部和医院领导、专家参加了这次启动会。在启动会上陈竺部长做了视频讲话。他明确提到中国如果慢病不能有效控制,今后30年内出现“井喷”。他拿“井喷”形容慢病发作的严峻形势。他在视频讲话中提到中风控制是投入少、产出多,效益明显的项目,建议把这个项目列入2020健康中国的重大专项。同时呼吁全国的医务人员学习中风筛查、防控、治疗和干预技术,并利用一切机会向患者宣传有关的知识。
工程进行了一年多后,部里认为如果变为行政的一项工作更为有力。所以调整为卫生部的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成立了工作小组,陈竺部长任主任。另外全国要设立基地医院的网络,仅泛泛号召不行,必须抓一些点。这些点要严格按照卫生部的要求来做,计划在全国设立200-300所基地医院。现在每个省基本上报两家省级医院做基地医院。对基地医院专家要去评估。没有经过培训,没有达到一定水平不能认可作为基地医院。各省上报的60家省级基地医院,目前仅仅同意了26家,其他的还在培训中。筛查技术过关,合理用药才能成为基地医院。另外,对基地医院还提出了工作要求。一个周期三年,在年限内要求达到基地医院应该达到的标准,比如基地医院三年内必须培训人才,得会做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还得会放颈动脉支架,要有达到合格资历的医生。我们还组织专家编写了培训教材,进行医务人员的培训,因为有些内容以往在培训教材里是空白的。这项工程推进比较迅速,2009年上报的材料,37家基地医院开展颈动脉狭窄筛查17万人,去年筛查近30万人,我们的目标是三年内筛查100万高危人群,建立档案,进行针对性干预,然后定期观察下去。这不仅仅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效益,而且填补了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信息资料的空白,同时可以为中风控制探索许多未知的内容。
在这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发现不少患者非常贫困,无力支付诊疗费用。我们跟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王彦峰理事长商讨,由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捐助400万资助弱势人群。最近我们编写了致脑卒中患者一封信,发到所有基地医院,向所有住院脑卒中患者分发,一是说明了脑卒中的复发危险性,二是告诉他们有笔资金,如果符合条件可以申请。
今后的主要任务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国民的健康保健意识,把科学的知识教给老百姓。如果我们的医务人员,广大专家不去占领这个市场,就会有一些冒牌专家来忽悠老百姓。第二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建立防控队伍,我们这方面的专业人员还是太缺乏了。美国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支架有明确的规定,如果适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不做剥脱术而做支架,医保不给报销,因为支架比剥脱术费用贵三分之一。而在我国剥脱术比支架的费用贵一倍以上。国际研究结果,这两个手术效果没有太大差别,各有各的适应症,到底应该做哪个医学有定论。但我们现在管不了,因为我们没有医生,所以现在很多医院做支架而不做剥脱术。所以要尽快培养大批手术医生,一方面减轻患者的负担,另外一方面也减轻国家的负担,提高产出效果,让更多的患者受益。第三方面关口前移,广泛开展高危人群筛查。我们不能等着患者来,必须深入社区、深入乡镇,及早的发现患者。第四方面加强基地医院建设,构建防治体系,完善网络。现在我们有些医院非常积极,昨天在大连开会,来了一百多家地市级院领导和专家,听我们对基地医院的要求。第五方面是建立数据库,为我们国家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以后对患者的管理更有系统性,可以提高干预水平。最后是通过这样一项工程,来探索我国慢病到底如何防治。因为除了中风以外,我国还有其他许多慢病,比如肿瘤的问题,希望通过这个工程的探索,研究出一条工作的路子和模式。
陈竺部长今年4月19日在宣武医院(基地医院)召开的防控工作进展一年汇报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特别对脑卒中防控工程给予了明确肯定。“我们抓脑卒中的筛查和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