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孙,快乖乖吃点东西嘛。”48岁的周志春昨天下午3点,端着一碗煮好的抄手,蹲在3岁的外孙罗渔面前。
昨天凌晨,罗渔再次高烧,被送到沙区陈家桥医院治疗。连续两天几乎没有吃过东西,孙儿的病让外婆很焦心。
看着院坝里的婆孙俩,住在隔壁的邻居谢巧林心里一紧,突然涌起一阵没由来的恐慌:“晓得该咋个办哦?”
他们的家园,原本很祥和
他们住在沙区回龙坝大水沟村17舍。这里靠近公路,每天219路公交车都会经过这里从青木关开往沙坪坝,交通非常方便。
回龙坝有很多纺织厂,这里的居民从不为工作烦恼,女的可当纺织工,男的可修机器,年轻人只要有一技之长都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不需外出打工。
大水沟村17舍22号、21号和9号、10号、11号分布在公路的两旁。5户居民在这里已住了近20年,平静而幸福。
3岁罗渔白细胞减少 他半年病了11次
这份平静在今年2月被打破。原本在陈家桥幼儿园上学的罗渔,在2月反复感冒,经常是半夜抱着孙子上医院,“基本上是刚刚好了从医院出来,转个背就又感冒了。”急性扁桃体炎、心肌损伤等疾病轮番上阵。
幼儿园里交了一个月的费用,罗渔2月只上了3天。
2月16日,罗渔在陈家桥中心医院通过血常规检查,诊断为“白细胞减少症”。医生说因为白细胞减少了,娃娃没有抵抗力,才容易生病。
从那天开始,频繁跑医院,病历都是一大叠。2011年2月16日到昨天,孩子已就诊了11次,最多的是今年4月:4月7日、11日、16日,一共去了3次医院。
机修师血小板剧减 一月住院两次
小罗渔生病没多久,和他家隔着一条马路的大水沟村22号居民、23岁的吕侠今年5月27日也生病了。
吕侠在回龙坝一家纺织厂做机修师傅,身体一直不错。但是,吕侠这一病就是整整两个月:“开始是喉咙痛,人没有力气。”到陈家桥中心医院检查,发现吕侠的血小板大量减少。
5月27日通过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的血常规检查,吕侠的血小板值仅为“11”,而正常的检测范围应该在“85—303”。“只好赶紧住院。”住院期间,为了能够帮助血小板升上来,吕侠使用了地塞米松之类的激素药物。出院之后,6月23日,吕侠返回沙区回龙坝大水沟村才半个月,前往医院复查发现血小板又降低了,这次检测结果为“10”,比第一次还要低。
没有办法,吕侠又住了一周院。
第3人白细胞减少 村里开始有些恐慌
连续两人血液出了问题而导致身体不适,这消息给宁静的大水沟村17舍带来了恐慌。
“你说是七老八十的老头老太太生病,我们也不觉得奇怪。”居民刘琴很紧张,一种传言在大水沟村17舍5户人家之间传开:“一定是我们周围出现了污染源,这才导致年轻人生病。”
最开始,这种说法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谢巧林在自家开的麻将馆,每天生意依旧很红火,只是看着周志春抱着瘦瘦的小罗渔,才心痛地提醒两句:“给娃娃弄点好吃的嘛。”
可没想到,17舍21号的22岁陈川,今年6月2日也在巴南区人民医院检测出白细胞减少。他在巴南区工作,因为荨麻疹做了一次例行的血常规检查:“因为当时白细胞偏低指数不高,所以医生让回来多吃点花生,也没有喊吃药。”
22岁的陈川也被检查出白细胞减少,让整个大水沟村炸开了锅。
麻将馆老板娘常头昏 一查是白细胞减少
“糟了,我们这里到底怎么了?”大水沟村17舍附近最近几年来,都没有新建任何工厂,生活也没有发生过新的变化,怎么会有接二连三的年轻人被检查出血液出了问题呢?
每天24小时几乎都待在家里,谢巧林很恐慌。她和其他4户居民一起,请人来检查了各家打井的饮用水,都没有发现问题。
尽管这样,谢巧林担忧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就在6月28日,吕侠第二次住院之后,谢巧林觉得自己经常胸闷、头昏、周身无力。“我就是有点担心,所以专门坐车到西南医院去检查。”
血常规检查的结果是:“白细胞、中粒细胞减少。”
医生开了“利可君片”让谢巧林回去吃,这药的适用症写着:用于预防和治疗白血球减少症及血小板减少症。
不是亲属没有遗传 为何疾病接二连三
谢巧林的检查结果,引发了大水沟村17舍更大的恐慌:“医生没有给你说说为什么啊?”
这个问题,也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