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研究表明,正常人的体内有一套精密的酸碱平衡系统,不会 随便受摄入的食物而改变。当人体血液中的PH值偏离正常范围,也即所谓的变得更酸或更碱时,它就会启动自纠机制,重新达到平衡。
王晓波 介绍称,针对“酸碱平衡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下称《膳食指南》)也作过澄清,指出蔬菜水果之所以能预防慢性疾病,是因为它们产生的能量低,且富含 维生素、矿物元素、膳食纤维及各种植物化学物质等,而不是碱性的作用。如果按照“食物酸碱平衡论”,将鱼、禽、蛋和瘦肉等食物都归类为“酸性食物”,将使 广大居民在选择食物时处于无所适从的境地。《膳食指南》强调,上述食物都是人体能量、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主要食物来源,缺少了这些食物,会造成 居民营养素摄入不足或缺乏,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以及成人的营养状况也将难以保证。
专家解读
素食比肉食更有营养?
应对肥胖症 素食受重视
毫无疑问,今年推出的新版美国膳食指南确实给了植物性营养显著的“地位”。对于这一变化,美国专家认为是一大进步。无独有偶,我国推出的2011最新修 订版《膳食指南》也加大了对蔬果类食物的日摄入推荐量:蔬菜从前一版的200克~400克修订至300克~500克,水果则从前一版的100克~200克 修订成200克~400克,增加了20%~50%;而对禽肉类的日摄入推荐量则从原来的50克~100克调为50克~75克。
有观点认 为,中美膳食新动向说明了素食比肉更利于健康。对此,广东药学院营养系主任王晓波教授称,所谓 “素食”,是指包括谷类、蔬菜、水果和豆类在内的植物性食 物,而“肉食”则是指包括鱼肉蛋奶在内的动物性食物。这些不同种类的食物其实都有各自的营养价值,因此各国的膳食指南都特别强调食物的多样性。
“没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合理的膳食,关键是要针对特定的环境和不同人的营养需求,学会个性化的合理搭配。”王晓波举例称,比如被公认为垃圾食品的炸薯 条、炸鸡,其能量和蛋白质含量高,对迅速补充能量很有帮助,对处于饥饿状态的人,适当配搭新鲜蔬果偶尔食用也未尝不可。而目前各国所制定的指南标识基本上 只针对正常人群,对于处在生长高峰期的小儿、孕妇、老人和病人,还应参考膳食指南中专门针对特殊人群的部分,视个体需要适当增加动物类或植物类蛋白或其他 营养补充剂。
应对肥胖症 素食受重视
“直观地看,美国的新版餐盘标识确实很强调素食的分量,但肉食并非没有了,而是被统一纳入蛋白质中。”针对美国新膳食标识“偏素”的转向,王晓波指出,其实它是针对美国人的膳食特点和疾病谱的变化而做出的调整。
牛排、鸡扒、猪扒,汉堡中大片的各类肉或香肠……大块吃肉已经成为很多美国人的日常饮食习惯,结果导致了肥胖率居高不下。有关调查显示:2008 年美 国成年人中34% 为肥胖症患者,比40 年前增加了一倍。而我国2002年针对居民超重和肥胖的调查也显示,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已接近总人口的1/4, 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疾患。
“对超重和肥胖人群来说,蛋白质特别是肉类的摄入量不是少了,而是太多了,所以提倡多吃果蔬等素食反成了迫切需要。”王晓波称。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