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健康快讯 >> 大众健康 >> 正文  

复旦大学教授发现中国人特有解酒基因

  东方网7月13日消息:据《东方早报》报道,中国人的基因中存在能够分解酒中毒素的基因,且这种基因仅存在于中国人及与中国人有关的人群,如韩国、日本等东亚人群中间——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李辉课题组昨天宣布了这一有趣的发现。

  据介绍,因为这种基因的形成年代与“杜康酿酒”这一历史故事的时间相吻合,因此被专家戏称为“杜康基因”。

  “杜康基因”学名是乙醇脱氢酶第七亚族基因(ADH-1-B),与酒精及一些相关毒素的解毒功能相关,乙醇脱氢酶的功能主要是将人体摄入的酒精分解为乙醛,乙醛在人体内另一种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进一步被分解为乙酸,而乙酸是人体内众多代谢反应需要的底物,这就完成人体对酒精的解毒功能。

  为什么在欧洲同样有很多人饮酒,却没有发现乙醇脱氢酶第七亚族基因?对此,李辉解释说,虽然都是酒,但是欧洲的酒主要是由水果类酿造的,而东亚人群的酒是由粮食酿造的,这存在比较大的差别。另外,欧洲直到中世纪农业都不发达,用于酿酒的粮食很少。因此,酒精对欧洲人群中基因的选择时间短,作用很弱。这也解释了我国很多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不存在这种基因的原因。

  既然东亚人群中有分解酒精能力特别强的乙醇脱氢酶第七亚族基因,那么是不是东亚人在饮酒时就可以随心所欲呢?对此,李辉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表示,虽然70%东亚人体内有乙醇脱氢酶第七亚族基因,但是这种基因只能是将酒精分解为乙醛,乙醛还是对人体有毒性的,很多人喝酒脸红就是由于乙醛刺激的原因。要想将乙醛彻底分解为无毒的乙酸,还需要另一种乙醛脱氢酶,但奇怪的是这种酶在东亚人群中又有70%的人没有。所以,尽管很多人不会发生酒精中毒,但会发生乙醛中毒。

  研究只是向我们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人类进化的有趣故事。为了健康,还是应该尽量少饮酒。


  • 上一个健康快讯:

  • 下一个健康快讯:
  • 相关文章
    哈佛大学教授指出三种人打鼾更伤身
    大学生遇车祸脑死亡 医生放弃治疗前奇
    江苏科技大学四十多人感染肺结核 确认
    盲人女孩考大学被拒引 残疾人教育条例
    九零后大学生勇敢抉择 两年两次捐献造
    北京女大学生裸体人体彩绘 抗议黑心棉
    剑桥大学研究发现吃鸡蛋能醒脑
    哈佛大学研究称电视看多了易得抑郁症
    女大学生人体艺术展 色情以艺术的名义
    美国大学性教育课上男女自示范性高潮
    剑桥大学研究称多进行室外活动降儿童近
    牛津大学研究发现大笑具有镇痛功效
    哈佛大学专家解答中风患者最关心的十大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