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微量元素只能从膳食中摄取,机体不能自身合成。在某种意义上讲,它们比维生素等营养素更重要。
一个小孩喝了奶粉,吃了饼干,喝了补铁口服液,吃菜时蘸了点酱油,单看每个食品的铁含量都不超标,但是加在一起呢?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金微发自北京虽然看出来奶粉让三岁多的儿子有点上火,小李还是没有停掉的打算。对她来说,上火远远没有微量元素缺乏来得重要,而奶粉罐上列出的长长的微量元素含量让她觉得心安。
“我也怕他上火生病,所以每天看着他,让他大量喝水。”她说。
对于盐里面含碘,酱油里面含铁,饼干里面有钙……这些每天“被”强化的补充行为,她并不十分在意。在她看来,补总比缺要强。
王微也同小李一样,对于每天吃的盐、酱油和各种零食里面添加的微量元素并不反感,但是对于孩子缺什么非常在意。她最近给孩子列出的营养补充计划就是补锌。她的孩子今年6岁,头发有些黄,不太爱吃饭,“我看电视广告说这可能是因为缺锌,所以买了补锌口服液来给孩子补补。”
虽然王微对于补锌的效果也有些犹豫,但是每每看到电视里的宣传,她都会有些许安慰。
过犹不及
对于小李和王微的这种“补总比缺要强”的这种心态,鲍善芬并不认同。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微量元素研究室研究员,在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领域研究30多年。
她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微量元素不能简单地划分为有毒还是无毒,它们在人体中都有一个安全限量。
以锌为例,正常情况下是通过食物来摄入,每天的需求量并不大,0~5个月的婴儿每天只需要1.5毫克锌,6~12个月的婴儿为8毫克,之后随年龄增长,对锌的需求量缓慢递增,到14~18岁时增至最高量15~19毫克。过了18岁,人体对锌的需求量就会下降,每天只需要摄入11~15毫克就够了。
鲍善芬介绍,摄入的锌在适宜范围内,机体就能够维持健康,如果缺乏或过量就会产生疾病,严重的时候就会导致死亡,“对于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补充,应该注意的是‘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她更建议通过日常的饮食而非特意的“补”来摄入锌。因为通过膳食摄入锌,从缺乏到过量有很大的变化范围,机体也可以通过自身调节,改变对锌的吸收,排泄和利用,从而保持体内的平衡。
“只有当摄入量极低或极高。超出了机体的自身调节能力,或者长期的不足或过量,破坏了机体的内环境稳定机制,才可能造成缺乏或中毒。”鲍善芬说,大量补锌会造成儿童性早熟、免疫功能低下,“我们经常见到病人长期大量补锌以后造成免疫功能低下和小孩性早熟,尽管我们做了很多呼吁,但声音实在太小了。”
鲍善芬认为,锌在很多食物中都存在,最好的方法是适量吃些动物肝脏、瘦肉、蛋黄和鱼类以及坚果类和种子类等富含锌的食物,“药补不如食补”。
对于食欲不好,发育迟缓的儿童,可以少量补充锌口服液,症状有所改善,就不需要长期服用。鲍善芬介绍,口服产品中的锌等微量元素一般都是化学合成物,如硫酸锌等,而食物中的锌则是天然物质,多数存在于蛋白质内,构成酶等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便于吸收,也不容易过量。
全民补碘的代价
记者采访时发现,对于微量元素,人们似乎更乐于接受“补”,而很少担心过量的问题。也因此,在碘盐、铁酱油这些国家推广强化食品时,有专家站出来反对,民众却鲜有质疑。
中国的“全民补碘”开始于1994年,当年,卫生部颁布了《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其目的是为了消除缺碘产生的甲状腺肿大(俗称大脖子病)等疾病。此后,市售的盐基本都含碘20~60μg/g(微克/克),如果按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健康成年人一天食盐的摄入量是6g,那么我国居民每天从碘盐中摄入碘120~360 微克。
“膳食中碘的每日推荐量,成人仅为120~150微克,所以不包括其他食物中的碘,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