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个国家的食品安全水平和国家经济水平紧密联系。刚刚谈到出现很多食品安全问题,又有很多矛盾纠结在一起,我国提供原料的农业生产者非常分散,集约化、组织化程度很低,上亿小农户。我国10人以下小企业、小作坊占到有执照的加工企业80%以上,虽然只占30%的食品生产份额,但吸引了大量就业人群。虽然有食品安全隐患,但绝大多数还是在守法生产,出问题的是少数。
另外我要谈谈消费者,我们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现在对食品安全有了很高的诉求,而在这方面我们又缺乏相关的科学知识。一方面要求食品安全,一方面哪里便宜往哪里走,我们的恩格尔系数还是很高,虽然已经可以吃饱,但要拿出来吃饭的钱的比重还是比较高的,所以老百姓要考虑食品的价格,而高品质的食品是有成本的,食品安全监管有成本,如果我们不好好平衡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利益,吃亏的还是消费者。大家知道乳制品价钱相对便宜,有人说中国的奶卖得比水还便宜,但是乳制品的生产是有成本的,我们对奶的监测已由过去几项指标增加到几十项指标,三氯氢胺也加进来了。老百姓说为什么不早点纳入更多的标准?监管成本由国家负担,但国家是用纳税人的税收来支撑,所以奶的隐性成本已经很高了。
我之所以说食品安全状况还是比较好是有依据的,农产品、加工产品、乳制品、肉制品的合格率都在95%以上,中国人平均寿命已达到74岁,这与食品改善、营养保障密切相关。目前我们感受到的食品安全状况和实际食品安全状况有距离,新生儿及平均身高等数据,都说明了这种改善。媒体目前描述的食品安全状况让我们惶惶不可终日,神经高度紧张,不知道能吃什么了,我爱人就是这种感觉。现在资讯发达,个别事件通过媒体报道就会让公众感觉是普遍性事件,实际有些事是小概率事件,如果不报道,你一辈子都不会遇到。另外通过媒体报道,非常遥远的事件老百姓就会感觉像发生在身边,这次德国大肠杆菌事件中国老百姓也很担心。我们如何理性看待食品安全问题?刚刚陈院士已经讲得很系统。我们要逐步提高食品安全科学知识。老百姓说凭什么我们要成为“专家”?为什么政府不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呢?实际上如果你不想做“专家”,掌握一些基本知识,你的健康也不会有问题。按照我们目前描述出的食品安全事件,今天这个倒下了,明天那个倒下了,什么时候到我倒下?我们感觉现在的环境是这样的。过去我们问什么能吃、什么东西不能吃,是短缺经济。只要有能吃的东西,都敢吃,那时候没有那么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如果你还关心食品安全问题,就要学习一些食品安全知识,如果不关心可以放心大胆的吃,我觉得基本消费安全是没有问题的。
中心意思是我们的监管模式在不断完善,监管体系是多部门模式,当然这还要不断调整,未来监管部门可能会进一步收缩,集中在几个主要部门,综合协调能力还要进一步加强。另外对目前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给大家讲一讲。一是最近出台了一个标准的问题,说卫生部刚刚有了新标准,这话本身不是我来说,应该是由卫生部门公布了新的食品添加剂的标准,但我只是作为消费者或者搞食品的业内人士,我感觉这个标准更科学,又有新的提高和进步。公众也提了很多问题,比如面粉里是否要加防腐剂的问题,有人说大米是我们的主食,主食都要有添加剂(双乙酸钠)了还怎么得了?事实是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对提高食品的品质有帮助,食品添加剂被误解了。第二我们的大米有些专家说水平含量在14%以下的时候,不需要添加任何东西,质量不会发生变化。如果有了食品添加剂、防腐剂,可能会滥用。但现在正是粮食收获的季节,但全国到处下雨,目前我们的粮食干燥主要是靠太阳光,如果干燥度达不到标准,谷物类很可能霉变。一旦霉变,出现生物毒素个个都要命,黄曲霉素等危害远比双乙酸钠危险。如果没有使用通过严格科学论证和评估的食品添加剂,我们受到的伤害可能更大。政府出台标准,把双乙酸钠作为谷物类防腐剂,对消费者来说是好事,现在很多情况下科学要让为于民意。现在很多专家不愿意出来说话就是因为科学有时候要让位于民意。食品安全涉及的领域、学科太多,似乎谁都可以说几句。而在老百姓高度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往往接受负面信息容易,接受正面信息困难,老百姓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现在把问题交给粮食部门来评价,我真担心如果不用双乙酸钠对老百姓来说是很危险的事。现在滥用抗生素是很大的问题,但不能因为滥用抗生素问题的存在,就否认抗生素的作用,仅青霉素救了多少人的命?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