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健康快讯 >> 大众健康 >> 正文  

专家谈哪些情况下适合献血

  主持人:要献血的话,要求还是很严格的,您刚才提到的疾病传染者不允许献血的,贫血也不能献血的,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吗?

  纪宏文:如果献血的时候感冒了,感冒当时是不现在献血的,感冒至少恢复一周以后,才考虑可以献血。比如做个小手术拔高,两周之内也不建议献血。

  主持人:为什么呢?

  纪宏文:出血有可能是传染性疾病或者是药物。再一个女性月经前包括月经前三天和后三天,都不建议献血。

  主持人:等于要求还是很严格的。

  纪宏文:这是真正的健康者才允许去献血。

  与网友互动谈献血与输血

  主持人:在新浪有一个平台,有很多新浪网友提出的献血和输血的相关的问题。

  网友::我捐过血小板,但是血小板值不高,每次捐的时间比别人长,我应该是捐全血还是捐血小板?

  纪宏文:捐全血还是捐血小板,都是个人的自愿。但是如果血小板数量不多,确实采集时间比较长,因为正常的治疗血小板是2.5乘10的12次方,一定要达到这个数量,如果不达到这个数量,你采集的时间会比较长。

  主持人:血小板怎么采集,跟献血一样吗?

  纪宏文:不一样,血液成分要单采,用特殊的血液单采的机器,把循环中的血小板采集出来的,其余的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血浆都留在体内。

  主持人:抽出来也是像抽血一样吗?

  纪宏文:往往含有血小板的,主要血小板还有部分血浆在里面,是黄色的,和正常的全血和红细胞是红色的,血小板是黄色的。

  网友:我是健康的献血者,每次献血之后,有一段时间特别容易感冒,单位组织体检,我的身体各项指标都很好,想请问是为什么?

  纪宏文:这种情况因为和献血关系不是很大,正常要献血200毫升到400毫升,对肌体的影响应该是非常小的,假如感冒,也许可能是有些特殊特质的人,也许会发生这些问题,或者还有一部分是心理上的因素在这里。

  网友:我是义务献血者,每年两次,每次都是400毫升,已经几年了,家属从当初的反对到现在的无奈,都要求只能够献200毫升,请教一下献血到底能为我们个体的身体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以及每次的400毫升是否对身体有影响呢?

  纪宏文:这是很多献血者关心的问题。现在的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了一个正常人,合格的献血者一次献400毫升对身体没有不利的影响。芬兰有一个研究小组认为,他做了278例男性献血者,年龄在40到60岁之间的,结果发现5年以后,献血者人群,他的心脏病的发生率,冠心病的发生率降低至86%。定期的献血者有血液稀释,降低了血液血脂的浓度,降低了血液粘稠度,还有献血之后,可以刺激自己的骨髓进行造血,保持更多新鲜有活力的血液成分,比如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来补充体内。

  主持人:其实也是有好处的。对身体实实在在的好处您解答了,400毫升对身体有没有影响,如果他是一名健康的朋友应该是没有大碍的。

  网友:37岁,女性,体重52公斤,我很希望献血,但是我的血压有点偏低,是60到80。另外有过心室性早搏,有时还会有症状,这种情况能献血吗?

  纪宏文:这种情况不适合献血。首先是血压低。再者,如果真的有心室早搏,可能会存在心脏疾患,这都属于不适宜献血的人群。

  主持人:这位朋友有这份心,我们已经很欣慰了。

  网友:献过两次血,献的都是全血,听说现在献血分血的,但是一直没有看周围有人献这种类型的,请问一下献成分血是要扎两个针眼吗?

  纪宏文:他说的献成分血估计献血小板。早期我们是扎两针的,现在全部是扎一针。刚才说的,采血小板过程是需要时间,跟血小板的多少,血容量多少,如果血小板技术比较高,可能很快采出足够的量,如果血小板的量比较低,需要两个小时才能采够,那一针也是软的,就是血液在不停循环,把血小板分离出来。

  主持人:像献成分者有没有限制呢?

  纪宏文:血小板首先技术正常,采间期是28天,红细胞要求献血间隔6个月,血小板要求4周就可以了。它的新陈代谢时间短。

  网友:20岁女生,上次献血之后,接下来两个月生理期都提前了差不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健康快讯:

  • 下一个健康快讯:
  • 相关文章
    专家教你如何防流感
    美国专家设计21道题自测老年痴呆症
    骨科专家独家解读如何养护颈椎
    专家支招缓解飞机旅行不适
    专家提示隆胸假体需25年一换
    专家称长期过量接触镉可致慢性中毒 影
    专家提示节后需防肛肠疾病
    专家称呼吸慢走路快可延年益寿
    专家支招上班族应对长假综合症
    专家支招如何挑选安全水产品
    北京同仁医院专家介绍爆竹炸伤如何处理
    独家 专家谈冬季如何养护心脑血管
    专家支招怎么喝酒不容易醉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