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健康快讯 >> 大众健康 >> 正文  

信息传播不正确或演变为食品安全问题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13日讯 (记者 刘阳禾) 第三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今天在北京举行,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毛群安主任在“科学认识食品添加剂”分论坛上发言时表示,目前在大众传媒中,关于食品添加剂信息的传播,有误导公众的地方。有的媒体在报道时,将食品添加剂等同于非法的食品添加物,这会使百姓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出现非常大的偏差。

在肯定大众传媒在向公众科学传播健康知识的同时,毛群安也指出,误导公众的现象首先是关于食品添加剂的概念,国家关于食品添加剂管理的法律法规,以及食品添加剂在真正的食品安全事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毛群安说,很多媒体在报道时,将食品添加剂等同于非法的食品添加物。这样会使百姓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出现非常大的偏差。从长远来讲,这样的偏差对百姓了解食品工业和食品安全产生影响。

毛群安表示,不正确的知识信息传播可能会演变为我国真正的食品安全问题。“根据我们的监测,在我国真正造成公众健康危害的食品安全事件大多是属于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如果百姓没有关注到真正的造成食品安全事件的因素,而误把食品添加剂当成我们国家食品安全事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会使百姓对我国的食品安全出现较大的认识偏差。”

毛群安介绍说,近期,根据部领导要求,请了很多专家和媒体一起反思,为何在当前关于食品添加剂传播中出现如此大的偏差。对此,他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剖析:

第一,专业机构、专业人员,包括食品添加剂的管理、研究的专业机构,负责健康传播、健康教育的机构的工作力度不够。因为从传播来讲,这些组织机构的人员是信息源头。“如果我们希望公众通过媒体了解正确的信息,首先,信息源头要清楚。如关于食品添加剂的核心信息是否清楚、大牌专家是否将向公众传播食品添加剂有关知识作为工作任务之一。”

第二,专家和媒体存在沟通不顺的情况。有时专家抱怨媒体报道内容不正确,而媒体又说想要采访真正的大专家很困难,大专家很忙。再加上食品添加剂有很多专业术语,专家在传播知识过程中采用的专业术语使百姓容易误解,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有时候记者打电话,专家进行了解释,但记者记得不是很清楚,根据他的理解写了报道,专家看了以后觉得有问题,实际上就是传播的问题。

毛群安还指出,大多数问题出在沟通不通顺,媒体并非有意出错,这是可以理解的。但确实有个别媒体为了所谓新闻性,有意歪曲事实。“相关机构把知识点讲得很清楚,个别媒体却有意歪曲事实,就是为了所谓的新闻性。我们指出来了,他在修改的时候还是要这样炒作。他就认定三聚氰胺就是食品添加剂,卫生部规定可以添加,这就是有意的。”毛群安表示在下一步的解决方案中,会采取区别对待的方式。


  • 上一个健康快讯:

  • 下一个健康快讯:
  • 相关文章
    民政部发布慈善捐助信息公开指引 将增
    鲜榨果汁可能传播致病菌
    新增艾滋病八成通过性传播  滴血传艾 
    卫生部 我国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下降至7 
    中国药学会全国医药经济信息网工作会议
    专家称鱼疗传播艾滋病可能性几乎为零
    研究发现 接吻不会传播感冒
    专家研究称眼泪可能成为艾滋病传播新途
    北京市药品安全信息查询平台月内开通
    人民医院院长王杉等专家解答信息化标准
    人民医院院长王杉 医院信息化再难也必
    卫生部办公厅主任介绍卫生信息化三项重
     乙脑 多发季节 蚊子是主要传播者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