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观
比前十年减增5600万人
人口状况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反映。第六次人口普查和第五次人口普查之间的十年,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快速、巨大的积极变化,这种变化通过这次人口普查数据得到了鲜明体现。
这次人口普查数据首先反映的是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继续得到了有效遏制。2010年11月1日,我国人口总量为13.4亿人。2000年到
2010年的十年之间,人口净增长7390万人,年均增长0.57%。对比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之间,我国人口净增长1.3亿,年均增长
1.07%。后一个十年比前一个十年人口净增长减少了约5600万人,年均增长率降低了0.5个百分点。
“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这表明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得到了较好执行,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这也缓解了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马建堂表示。
教育程度提升 10万人中大学文化8930人
这次人口普查反映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人口素质在提高。我国的文盲率从2000年的6.72%下降到2010年的4.08%,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这非常形象地体现了我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进步,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马建堂分析。
城镇进程加快 城镇人口接近“半边天”
这次人口普查得出的城乡人口结构数据,反映出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2010年全国常住城镇的人口和乡村的人口已经非常接近,城镇人口为
6.66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是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亿人,占50.32%。马建堂指出,2010年同2000年相比,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2000年比1990年,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86个百分点。这十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在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活力增强 流动人口比2000年增1亿
这次人口普查得出的人口迁移数据,反映出我国经济活力在不断增强。2010年我国扣除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流动人口为2.21亿人,比2000年增加了1亿人。沿海发达省份的常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增加,内陆欠发达地区的常住人口占比下降,更多人口从内陆西部往东部发达地区迁移、流动。“人口的迁移既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发展、满足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提高了人口流出地区的收入水平、改善了发展条件,实现了双赢。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经济活力在增强,也促进了城乡、东西部更加均衡地发展。”马建堂认为。据新华社电
计划生育政策是否变动?
马建堂表示,从1980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中国的人口增长很快从过去高生育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的“高、低、高”的模式过渡到目前的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低、低、低”的模式。
“特别是近十年,我们国家大概是12%。多一点的人口出生率,7%。左右的死亡率,5%。多的自然人口增长率。在这样的模式下,中国人口总量的增长速度放缓。二是老龄人口比重增加。三是少儿年龄的结构在缩小,出现这样的结构、这样的状况,大家都在思索中国的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马建堂说。与此同时,马建堂表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适度低生育率的水平。
解决性别失调
盯住胎儿鉴别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翼表示,造成我国性别比失调的主要原因,在于男女有别的传统观念和低廉的性别控制成本所致,因此想要扭转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的局面,也需要从社会和技术双方面入手:“我们必须推出强有力的措施,打击非法的胎儿性别鉴定,对B超等医疗手段进行严格监管,对医院的性别检查进行登记。同时社会中也需要贯彻男女平等的精神,从教育、就业等方面,体现出生男生女一个样的原则。比如现在在大学生就业中,女性遭受到明显的就业歧视,这就不利于解决性别比失调的问题。”
据《法制晚报》
隐忧
新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分析,这次人口的普查数据反映出中国人口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