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最新消息,近期日本震区、核泄漏区有降水发生,有利于核物质沉降,影响范围将有所缩小。而针对读者关心的“放射云”,相关专家也进行了解读。
●什么是放射云?
据新华社报道,共同社援引专家的话说,因核电站事故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形成“放射云”,云团乘风经过各地上空时,各地的辐射值检测结果就会升高,但现阶段的辐射水平尚不会给人体带来影响。
那么,究竟什么是“放射云”呢?复旦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系教授袁竹书解释说,这其实和大家在新闻里听到的放射性物质飘散到空中是一回事。随着核电站人为蒸汽释放所带出的放射性物质,其中较大的颗粒直接在核电站周围沉降,而较为微小、重量轻的颗粒以及气体则飘散到空中,与水汽等混合在一起,形成了所谓的
“放射云”。
●放射云会随雨而落吗?
“这种放射云并不是以固定的一朵云的形态存在,如果风比较大就会被吹散,或者散成几多云。”他说,“放射性物质在随风飘散的过程中,会被大气稀释,也会随着降雨而沉降到地面。”
●放射云可否“降解”?
袁竹书表示,这些放射性物质中有的半衰期较短,很快就会消失,有的半衰期较长,能够在空中留存。“一些半衰期长的放射性物质能够飘散到远方,当地的辐射值检测结果就会升高。但这是因为现在的监测仪器都很灵敏,数值上升并不意味着一定对人体有危害。”他说。
近地风向不会影响污染物远距离传输
气象专家昨天表示,各类近地面气象条件表明,日本福岛地区的低空风向的变化仅限于日本福岛本地及较近地区,对远距离传输不起作用。
专家还解释说,通常,大气中尘埃、水汽等物质的远距离传输需要依赖于3000米以上高空的空气流动。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高空常年盛行西风,即空气是由西流向东。这就像是一条空气的河流,中国处于日本的上游地区,我国上空的空气通过2-3天的行程影响到日本,再由日本上空到西北太平洋甚至北美等地上空。
哪些放射物被泄漏?
据新华社报道
尽管福岛第一核电站核反应堆有压力容器和安全壳等保护,但由于冷却系统失灵,过热的燃料棒可能已经发生一定程度的熔毁,核电站周围已检测到碘-131和铯-137等放射性物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网站等公布的资料,对一个受损的核电站来说,会释放两类放射性物质,一类相对来说危害不大,另一类则要危险得多。
对人类危害较小的一类放射性物质是氮-16和氚等。一般核电站都会产生这些物质,它们在经过衰变达到允许标准后将由高空烟囱排到大气中。当然,人们无须为此担忧,因为氮-16会快速衰变,时间仅数秒,最终变为氮这种空气中最常见的惰性气体;而氚这种氢同位素无法在空气中远距离传播,也无法穿透人体,只有大量吸入才对人体有害。
比较令人担忧的是碘-131和铯-137,它们是随着反应堆释放的蒸汽泄漏出来的。
碘-131需数月时间才会完全消失,它将通过受污染食品,特别是受污染奶制品,进入人体在甲状腺内聚集,引发甲状腺疾病甚至甲状腺癌。
铯-137会损害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并增加患癌几率。铯137的半衰期为30年,不太容易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