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里存在大量的添加剂,火锅成了化学锅,有火锅店老板称自己不吃自家电火锅,记者经过暗访调查,证实火锅里确实有火锅添加剂。食品的安全越来越让人担忧,除了监管部门加大监察力度外,消费者也要提高自身的鉴别能力。
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制造、加工、调整、处理、包装、运输、保管中,为达到技术目的而添加的物质。食品添加剂作为辅助成份可直接或间接成为食品成份,但不能影响食品的特性,是不
含污染物并不以改善食品营养为目的的物质。
卫生部公布的第二批“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中包括:皮革水解物、溴酸钾、β-内酰胺酶、富马酸二甲酯。
皮革水解物--可能添加的食品:乳制品、含乳饮料
顾名思义,这种非法添加物就是将皮革用化学的方法进行水解,由于动物的皮毛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因此水解产物被称为皮革水解蛋白,添加到食品中可以提高蛋白质的含量。它与三聚氰胺不同,三聚氰胺尽管俗称“蛋白精”,但并非真正的蛋白质,使用三聚氰胺是钻了蛋白质检测方法的漏洞,而皮革水解物是真正的蛋白质,若添加到乳制品、乳饮料当中,检测起来难度比三聚氰胺更大。这种皮革水解物的危害在于,其生产原料主要来自制革工厂的边角废料,而制革边角废料中往往含有重铬酸钾和重铬酸钠,用这种原料生产水解蛋白,自然就带入产品中,被人体吸收可导致中毒,使关节疏松肿大,危害人体健康。
溴酸钾--可能添加的食品:面粉、面粉制品
早期研究表明:用溴化面包喂养达两年的老鼠并未表现出肿瘤疾病或肿瘤疾病发病几率提高的迹象。人们通过对溴化面包的研究发现溴酸盐在焙烤工艺中转化成了无害的溴化物。但是日本的研究揭开了庐山真面目。焙烤试验表明,大约有十亿分之五十的溴酸盐残留在烤制面包中。1983年,通过对老鼠喂养溴酸钾溶液的试验,最终结论是溴酸钾在试验条件下对老鼠有致癌作用。当试验结果公布时,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溴酸钾列为致癌物质。而世界卫生组织(WHO)1992年的一次报告中指出,使用溴酸钾作为面粉处理剂是不恰当的,有关试验结果表明,溴酸钾是一种致癌物质。敏感的试验方法已经证实,当溴酸钾在以被认为是允许的用量用于面粉的处理时,面包中仍然存在着溴酸盐。但是由于溴酸钾具有增加面筋强度、增白面粉、令品质不良的面粉发酵制成面包时容易成形胀大且不易塌陷等特性,而且价格便宜,因此,溴酸钾作为非食用物质依然被少数生产者加入食品中。
β-内酰胺酶--可能添加的食品:乳制品,特别是“无抗奶”
β-内酰胺酶作为牛奶中抗生素分解剂,最初是科研人员作为一项科研成果推出的,且由来已久。这种做法可有效分解牛奶中残留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但是应用β-内酰胺酶分解牛奶中抗生素的风险在于:第一,β-内酰胺酶的安全性以及是否可以在食品中添加尚未有定论;第二,在分解β-内酰胺药物后,可能引进其他有害物质;第三,这种做法纵容了奶牛饲养过程中抗生素的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