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鲜蘑被漂白’事件”追踪
11月30日,媒体报道称西城阜外一小六年级学生张皓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出售的鲜食用菌不同程度地使用过荧光增白剂浸泡。该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日,看到报道后的中国政法大学公共决策研究中心主任何兵坐不住了,他立刻着手向北京市工商局发出“申请公开政府信息”书面文件。这是何兵以及他所在的研究中心向北京市政府部门发出的第一份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函。何兵称,向工商申请信息公开,表面看是向政府部门要个答复,其实更深层的意义是想引起政府多关注饭桌子、菜篮子。“这只是个开始,今后有可能会成立一个“透明政府研究和促进中心”,专门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信小学生1122票信工商局8票
近日,“鲜蘑被漂白”事件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继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发布“食用菌合格率为97.73%”的市场抽检结果后,中国食用菌协会4日又在媒体上表示“不相信小学生的实验结果”。相反,在一家网站发起的投票中,1100多票选择“相信小学生”,只有8票投向“相信工商局”。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公布检测结果后再未发出声音
一家网站推出“信小学生还是信工商局”的投票,至4日晚,3119票中,选择“相信小学生”的有1122票,占第一位;选择“国家专业机构还不如一个小学生,悲哀”的有656票,居第二;还有616票选择“工商局说人家‘不科学’,你倒是出一个‘科学’的呀”;只有8票投向“相信工商局”。
自从公布抽样检测结果后,北京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再没发出自己的声音。“新华视点”记者多次联系北京市工商局后,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小学生这种科学探索精神值得肯定,对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是否科学“不便过多评论”。至于是否有人说过小学生的调查不科学,“目前无从查实”。
相关部门至今未找做调查小学生沟通
“如果有关部门放下姿态,去和这名小学生沟通,邀请市民代表参与选样过程、邀请中介科研机构参与检测过程,公众还会如此质疑吗?”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设问。事实上,至4日晚,无论工商部门,还是“不相信小学生实验”的中国食用菌协会,都未找张皓及其指导老师沟通。
竹立家指出,有关部门不管公布的信息是否真正解答了公众的疑惑,不管信息要素是否齐全,这直接导致信息公开流于形式,“这种工作方式和态度实际加剧了公众的不信任感。”
“北京几千万人吃饭,市场上仅酱油就数十种,仅靠一个工商部门几十上百号人,显然不可能完全监督好。”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提出,目前一些监管部门的鉴定机构不对消费者个人开放,因此消费者怀疑食品被污染时很难检测或举证。如果畅通这个渠道,无疑将壮大食品安全监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