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疾病”等效果。
长期关注臭氧产品的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教授刘海龙认为,臭氧的确能通过破坏深颜色的东西使颜色变淡。“但白是白了,是不是‘健康’就很难讲,没有人做过这种实验。”王占生则直接指出,在一定情况下,臭氧与紫外线反应会产生自由基,会使人老化。上世纪七十年代,王占生等研究人员研究臭氧技术时,就曾因长期接触臭氧,有人出现了严重的鼻子出血,呼吸系统也产生了问题。“我们当时还想买个鸟放在旁边做‘动物实验’,假设它死了我们就知道了。”王占生说。
事实上,与臭氧本身的危害相比,如果技术不过关家用臭氧机在制作臭氧过程中的副产物氮氧化物(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强致癌物,国际标准为不超过0.25%)对使用者而言威胁更大。如果产品的氮氧化物超标,很有可能使得原本用来消毒杀菌的家用臭氧机成为使用者挥之不去的梦魇。
2009年,刘海龙在一项关于家用臭氧机副产物氮氧化物的实验中发现,家用臭氧机工作的前一段时间内,氮氧化物的产量一直呈微量增长,工作一段时候后,氮氧化物会明显增多。在王世汶看来,氮氧化物是否合标是衡量产品最低的标准。但市场上有相当的企业对空气源的臭氧发生器的氮氧化物不进行检测,产品就存在超标的隐患。
标准缺失
迫于现实压力,生产果蔬臭氧机的企业已开始注重氮氧化物的检测。但有六年果蔬消毒机从业经历的倪俊却认为,对于那些做了氮氧化物检测的企业来说,会承担很大的来自行业内部的压力。
“枪打出头鸟,抛出这个概念就意味着否定了没做检测的企业,而且这种东西一旦说开了,对臭氧机整个市场也不好。”倪俊说。
王世汶指出,臭氧的特性和某一种臭氧产品的特性不能完全划等号。臭氧发生器因地不同,北方和南方,其附带产物不一样。“家用臭氧机原材料之一就是空气,不同地方原材料不一样,含水率不一样,臭氧产量和相对浓度就不同。”
这也导致行业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作为臭氧协会理事单位,李永明认为,之所以一直没有行业标准,与行业内部意见不一有关。早在2007年,他们曾就标准召开过专门论坛,最后无功而返。
“因为使用空气源的话,臭氧产出浓度很难达到1.0毫克/升,而且核心部件和电路匹配得不好的话,很难控制到标准线以下,过量的话,氮氧化物在水中就会形成亚硝酸盐,这是致癌物质。”李永明说。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教授侯胜田眼中,相关标准固然重要,但并非治本之策。“难道制定了国标就解决问题了?难道说奶粉就没有标准吗?”最根本的还是企业的自律。
记者注意到,苏宁北京市马连道店的“美的”牌果蔬清洗机的产品说明书上,并未注明该产品关键部件臭氧发生器的规格、执行标准等具体指标、参数。同样,在“海乐茨果蔬清洗解毒机”产品说明书中也未见呈现。
尽管“海乐茨果蔬清洗解毒机”公开了一份由青岛市产品质检所出具的质检报告,但记者发现,其检测项目仅是安全性、使用电源、走时指示误差等共7项,没有涉及臭氧发生器工作时的臭氧浓度、纯度等信息。
为了解决行业无标准,中国臭氧协会曾专门于2006年推出了“家用臭氧机的行业标准”,但申报的国标却尚未得到批准。
由于臭氧行业是自发形成的,没有归口管理部门,企业大多数是私营和民营,在市场上属于十分弱小的产业,而且整个行业没有相对完整的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企业基本上处于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状态。可以说,目前市场上热销的果蔬消毒机正是食品安全无解、行业管理混乱的产物。(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倪俊系化名)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