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远山乳业”采购的“问题奶粉”,价格约每公斤20元。而采用大品牌奶粉甚至进口奶粉,价格为每公斤30至35元。有关人士坦言,生产含乳饮品的中小企业,面对与多如牛毛的同行恶性竞争,使用大品牌奶粉和杂牌奶粉成本差距成千累万。企业成本控制,自然锱铢必较,进而导致中小乳品企业质量风险高发。
其三“索证”形同“风险博弈”。
在湘潭“问题玉米奶”事件中,宇翔食品添加剂商行和远山乳业,都信赖奶粉生产者提供的一纸“质监部门检验合格报告”。但据湘潭市和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查证,这一合格证涉嫌伪造。但原料批发和生产企业难辨真伪,以讹传讹导致“问题奶粉”最终成了食品生产的原料。有企业界人士坦言,当前我国奶制品管理强调“索证”。但合格证造假非常容易。特别是某些进口奶粉,经销商能够向采购企业提供的“身份证明”,只是模模糊糊的海关检验手续“传真件的复印件”,下游企业凭此采购,一旦踩中“地雷”,只能自认倒霉。
此外,“三聚氰胺”事件频频发生后,国家出台政策要求乳制品生产企业必须配备三聚氰胺检验设备,配置专业检验人员。在湖南,有“涉乳”企业对增加
40多万元设备等投入望而却步,希望能够通过委托送检来控制原料和产品质量。但现实中基层检验机构作为事业单位,扩大检验队伍、提升检验水平、改善技术装备,国家只投入少量资金,绝大多数要靠这些单位从检验收费中获得的收益来加以解决。如添置一台检验食品添加剂的设备,一次性购置费用达80多万元,还得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购买试剂等,国家能够解决的资金只有20多万元,“人头经费”每年也只有1万多元。这些检验机构检验周期长,企业“等不起”;一些指标检不出,送检者交了钱、拿了检验报告,心中还是没有底。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