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1月8日开始,西苑医院、北京中医医院、东直门医院、广安门医院和东方医院5家医院提供膏方处方和熬制服务。同时,北京同仁堂、鹤年堂、金象复兴、百姓阳光大药房4家知名药店也提供膏方加工。天气突然变凉后,人们“补一补”的愿望更加强烈。近几天,不断有人到这9家市中医管理局确定的膏方服务定点单位定制膏方,以养生健体、防病治病。
膏方并不是纯补品
膏方,又称“煎膏”、“膏滋”,是指中医传统八种剂型膏、丹、丸、散、汤、酒、露、锭之一,包括内服膏方和外用膏方。
内服膏方是将饮片再三煎熬,去渣浓缩,加冰糖或蜂蜜等辅料收膏而成,可以广泛应用在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外用膏方就是现在骨伤科、外科常用的软膏和硬膏药,用于治疗某些疮疡、皮肤等外科疾患。俗话说“秋冬进补,来年打虎”,足可见其滋补强身、抗衰延年的功效。
11月5-6日,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共同主办的全国第二届中医膏方高峰论坛上,专家提醒,膏方并非单纯补剂,包含“救偏祛病”的双重作用,因病致虚、因虚致病,可用膏方;慢性、顽固性、消耗性的疾患,亦可用膏方调养。如枇杷膏能治痰热咳嗽,二冬膏及琼玉膏能治阴虚内热、咳嗽咯血,益母草膏能治妇女月经不调,十全大补膏能治贫血等。
吃膏方需先服“开路方”
膏方和普通的中药汤剂不同,它服用的时间不是5天、7天,而是1个月以上,对于那些病情变化比较大或病情不明确的患者,要先用“开路方”,即正式吃膏方前,先开出一个初步使用的方剂,等患者把“开路方”吃完后,再根据病情开正式的膏方。
“开路方”的作用不可小视。第一,在冬令调理前调理肠胃,使脾胃健运,改善消化吸收功能,再行服用膏方时就能起到真正的作用;第二,对药物的敏感性进行先行的试探性调补,以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为开好膏方作准备;第三,如果体内有痰、湿、瘀等淫邪,可通过“开路方”去除,否则进补过程中就会“闭门留寇”,不利于综合调理。
渐成中医药领域“显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膏方分会筹委会顾问刘永年教授介绍,中医膏方作为中医传统剂型之一,强调个体化给药处方,单独加工制备,因人而异,针对性强,疗效显著,是融中药、滋补品和相关食品于一炉,按照一人一方、一人一锅而制作出来的膏类制剂。虽然膏方宜在“主收藏之令”的冬季服用,但也并非局限于冬令季节,只要于病有益,一年四季皆可。
人们青睐膏方在预防保健和“治未病”方面的作用,推动了膏方临床科研、生产制备等逐渐成为中医药领域的“显学”。在全国第二届中医膏方高峰论坛上,提高中医膏方诊断、治疗、加工及生产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成了重要议题。
一哄而上现象令人忧
现在,膏方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比如江苏、上海等地,正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2009年上海使用膏方达15万余料,人均次费用约1200元左右,市场销售额约1.8亿元。但目前国内膏方市场一哄而上的现象令人担忧。
专家说,膏方制作的程序非常复杂。最初煎煮时,一锅水大概有8万毫升,到最后成稠状药膏,只有不到2000毫升,缩水了40倍,使药材的精华全集中在膏方里。膏方一般由30至50味药材组成,一副好的膏滋煎煮出来需要10多个小时。除了对药材质量和加工过程严格控制,医生选择膏方用药和药材配伍的方法也很重要。但现在很多药店、不规范医疗机构求利、图省事,都采用高压锅煎药器流水线操作,或使用质量不达标的药材,效果和安全性都让人担心。街头药店、超市,甚至网上,也到处销售各种膏方。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曹洪欣教授表示,膏方是在“治未病”理念的指导下,集养生与医疗相结合、个体化诊疗和共性化规律相结合的一种中医药干预手段,是一个学科,因此理应从学术角度对膏方进行研究和拓展,而不能完全将膏方当做医疗机构、药店的经济增长点。在此次论坛上,中华中医药学会膏方分会筹委会成立,专家们共同探讨膏方市场准入标准,对膏方的适应人群、开方医生的资质、原料、制膏等整个过程严格规范。
从11月8日开始,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确定9家单位为膏方服务定点单位,也正是力图规范膏方市场。这是北京首次由名医、名院、名店为市民提供膏方服务,并且实行服务流程统一、制作规范统一、培训内容统一。各医院提供膏方处方服务的医生,是经过医院统一培训合格、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并在各医院备案的中医师。
膏方服用周期长,专家很难了解每一个患者服用膏方的身体反应和变化。不少患者希望医院能组建膏方专业医疗服务团队,提供预约名中医开膏方、膏方咨询、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