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健康快讯 >> 大众健康 >> 正文  

专家指出应对超级细菌要防好监控漏洞

  《新世纪》周刊 见习记者 戴廉 特约作者 周炜

  一种在印度等国家和地区首先发现的“超级细菌”,终于在中国露出行踪。实际上,它在中国这个抗生素滥用最为严重的国度,已经潜伏了至少半年以上。

  此前,研究人员8月11日在《柳叶刀·传染病》杂志刊文披露,有一类携带新基因“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下称NDM-1)的超级耐药细菌,几乎所有抗生素对其都束手无策。

  当时,中国内地尚未有这种“超级细菌”的报告。但事实上,它已经隐藏 在中国的某些地区。

  10月26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称中国疾控中心)举行媒体通气会称,在宁夏两名新生儿和福建一名老年患者身上,共发现三株携带NDM-1耐药基因的细菌。

  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监测结果有所不同,中国不仅在属于革兰阴性的杆菌中发现NDM-1基因;还首次从属于革兰阳性的肠球菌中也发现了这种基因。而且,与多个国家或地区发现的这种“超级细菌”基本上可以溯源到印度或巴基斯坦不同,宁夏的两名新生儿显然从未有过旅行的经历。

  “我们目前没有办法说明它的意义如何,但至少可以说明,该基因的传播细菌范围比我们原来认为的范围可能更大。”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徐建国说。

  偶然的发现

  在宁夏两名新生儿的排泄物中发现NDM-1基因,颇有几分偶然因素。

  据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医院教授肖永红介绍,卫生部8月24日通过中国疾控中心和全国10家医院组成的全国基因耐药监测协作组,启动NDM-1耐药基因监测。牵头负责监测的,是徐建国领导的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肖永红所在的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接下来,在不到三周时间内,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对2008年以来搜集的3500株细菌进行了筛查,筛查种类包括国外已经报道的携带NDM-1基因的菌株,以及国外还没有报道过的携带该基因的菌株。

  筛查中,肖永红所在实验室未在样本中发现NDM-1基因,而中国疾控中心的实验室则在与宁夏疾控中心的合作中,从宁夏某县级医院分离的疑似小肠结肠炎患儿粪便里,发现两株携带该耐药基因的细菌。

  这两名新生儿分别于3月8日和3月11日出生,为低体重儿。他们均在出生后两至三天内出现腹泻和呼吸道感染症状,分别在住院治疗9天和14天后痊愈出院。目前两名患儿健康状况良好,且不再携有该细菌。

  宁夏疾控中心从这两名患儿处采集标本,原本是用作腹泻研究的。宁夏疾控中心细菌学检验科科长郝琼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整个事情很偶然,并不是这两名婴儿出现了什么特异性的症状,才搜集的样本。”

  军队系统的监测网络同时启动。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实验室从福建省一个医院报送的200多株菌株中检出1株NDM-1基因阳性细菌,携带该菌的患者是一位83岁的晚期癌症病人。老人已经故去,但不是因为此细菌感染死亡。

  此前,NDM-1主要发现于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两者均属于革兰氏阴性菌。而两名宁夏新生儿所携带的NDM-1基因则是从肠球菌中发现的,属于革兰阳性菌。“屎肠球菌或者肠球菌里面发现NDM-1在全世界还没有报道过,这是第一次。”徐建国表示。

  通过革兰染色法,医学上把众多的细菌分为两大类,即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在治疗上,大多数革兰阳性菌都对青霉素敏感;革兰阴性菌则对青霉素不敏感,而对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病原菌究竟是革兰阳性菌还是阴性菌,对抗生素选择至关重要。

  肖永红说,NDM-1此前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使原本用于对抗肠杆菌最有效的碳青霉烯类药物失效,肠杆菌因此而变成一种泛耐药的“超级细菌”。对于临床治疗而言,在肠球菌上发现NDM-1并无太大价值。“因为肠球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天然耐药,我们不可能用它去治疗屎肠球菌感染,那是没有价值的。”

  然而,在肠球菌中发现NDM-1基因,对于研究该基因的产生却有重大意义。“是先从阴性细菌中产生,还是从阳性球菌中传递过来,这个耐药基因的来龙去脉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对将来的防治控制也很有价值。”肖永红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王辉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健康快讯:

  • 下一个健康快讯:
  • 相关文章
    专家教你如何防流感
    美国专家设计21道题自测老年痴呆症
    骨科专家独家解读如何养护颈椎
    专家支招缓解飞机旅行不适
    专家提示隆胸假体需25年一换
    专家称长期过量接触镉可致慢性中毒 影
    专家提示节后需防肛肠疾病
    专家称呼吸慢走路快可延年益寿
    专家支招上班族应对长假综合症
    专家支招如何挑选安全水产品
    北京同仁医院专家介绍爆竹炸伤如何处理
    独家 专家谈冬季如何养护心脑血管
    专家支招怎么喝酒不容易醉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