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伊利之间毁谤与被毁谤的事件,到了落幕的时候了?
尾声已经奏响,权威机构定性,这是一次“属于个人行为无更深层次背景”的案件。
10月22日上午11点半左右,呼和浩特市警方召开约三分钟新闻发布会,呼市警方在给出上述定性时,再次介绍了安勇(原蒙牛集团员工)等人损害伊利商品声誉的案件的概要。
22日凌晨,蒙牛方面在声明中表态:安勇已被蒙牛集团除名,并且称呼伊利为“兄弟企业”。当然,这份声明表达了将仍未了解的
“未晚事件”此次一并解决的希望。
这几日,身为“同城兄弟”的两大乳企巨头之间,剑拔弩张。眼下一句“兄弟”,似乎寓意颇多。
2008年秋天的乳业三聚氰胺事件,使得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失去了对国产奶粉安全性的信心。当时乳企宁愿损失几十亿,也“绝不让诚信受损失”言犹在耳,但这一次的营销环节的丑闻,再次打破了这个誓言。
“毁谤门”刑罚似缺乏震慑,仍在不断打破商业道德底线的谣言,并未有停止的迹象。
毁谤传播学
关注,再次由来自互联网络的匿名发帖引发。
10月17日起,一篇名为《蒙牛集团蓄意破坏我公司(伊利)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案件侦破进展》帖子在各个论坛中传播。
网贴爆料称,蒙牛周密策划“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并针对伊利QQ星儿童奶、婴儿奶粉策划破坏活动。
该文称,蒙牛集团安勇、北京博思智奇公关顾问有限公司(简称“博思智奇”)总经理兼蒙牛集团总裁助理杨再飞、博思智奇其他员工以及北京戴斯普瑞网络营销顾问有限公司等数人涉案,警方已经获得蒙牛方面的公关策划方案等。
19日晚上之后,这篇网贴全面传播并成为热议。
次日下午,呼和浩特警方证实:有关伊利“QQ星儿童奶”遭遇恶意攻击一事,经公安机关侦查,系一起有预谋的商业诽谤案,相关涉案人员被批捕。
据警方介绍,这些网络攻击手段包括:寻找网络写手撰写攻击帖子,并在近百个论坛上发帖炒作,煽动网民情绪;联系点击量较高的个人博客博主撰写文章发表博客;以儿童家长、孕妇等身份拟定问答稿件,“控诉”伊利乳业公司,并发动大量网络新闻及草根博客进行转载和评述,总计涉及费用约28万元。
据警方调查,整个网络炒作历时一个月,其中点击量最高的一个帖子点击数达20余万人次。
六七年前,与伊利合作的一家公关公司就曾用类似的公关手段攻击蒙牛。
10月22日的蒙牛声明,提及了这段往事。蒙牛方面称,2003年到2004年间,伊利曾花费超过590万元,雇佣北京未晚品牌(国际)传播机构(简称“未晚”),采取购买媒体版面等方式,广泛制造并传播蒙牛负面信息。事发后,“未晚”总经理杨XX等3人被刑事拘留。
那时并未有眼下这般生猛。
现在,由于网络的影响力巨大,目前在网上删帖、发帖已经明显有产业化之势,这些服务已经成为不少公关公司主要业务。不仅如此,顶帖也已经成为收费服务项目,滋生了网络上规模庞大的“五毛党”群体,即一个IP地址顶帖一次可获五毛钱。
网络舆论的收买和操纵,已经成为国内商业和其他领域的恶性竞争手段之一。
杨再飞与安勇
22日上午的呼市警方的新闻发布会上,重申了案件已经基本告破,涉案人员4人被捕、2人在逃,以及网上发帖攻击伊利QQ星奶,系蒙牛员工安勇等人的个人行为等内容。
警方对蒙牛伊利“毁谤门”的刑事处理,并未涉及卷进该事件的一个重要人物:杨再飞。
在那份被广为转发的网帖中曾提到,杨再飞的身份是“博思智奇总经理兼蒙牛集团总裁助理”,称他当时“被边境控制”。财新网的消息称,“涉案的博思智奇公关公司创始人杨再飞10月20日被警方带走调查”。《新京报》引述警方的话称,尚未对杨再飞采取强制措施。
蒙牛在22日发布的声明称:北京博思智奇公关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再飞,既不是蒙牛的员工,更不是蒙牛的总裁助理。
杨再飞20日当晚在接受
《时代周报》的采访中称,自己“始终只有一职,就是博思智奇的总经理”,杨说:“遵守法律、恪守职业操守是博思智奇公司一贯的原则。我本人从未要求、更不允许任何员工去做违反法律、攻击竞争对手的事情。”
本报记者在今年早些时候与杨的沟通中,他曾提到自己“蒙牛集团总裁助理”的头衔。在2009年2月份的蒙牛特仑苏OMP事件的新闻发布会上,杨再飞被认为是以蒙牛集团总裁助理头衔主持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