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健康快讯 >> 大众健康 >> 正文  

手机辐射多宗罪 每天通话1小时或耳聋

电管理机构可以进行试验。(记者 陈郁)

误区啊误区!

记者致电省无线电管理局检测部门的相关技术人员,一位姓陈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手机的通讯是基于与基站的信息交流来完成的,因此任何的通话都必须经过电磁信号的互换,由此也就产生了电磁辐射。“严格来说,手机辐射和大小并无直接关系。”该人士表示,目前很多家长会给正在上中学甚至小学的孩子配装手机,殊不知如此做法,将可能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因为所谓小巧的儿童手机,实际上其辐射并不比大人用的普通手机要低。

智能手机辐射不强

针对市场上频频出现的山寨手机,这位人士也不无忧虑地说,由于这种手机价格低廉,因此很多山寨产品的组装材料较为劣质,尤其是在使用了材料不好的手机外壳后,那么其后果就很有可能直接导致电磁辐射通过整个手机释放出来,从而大面积地辐射身体有害健康。而正规厂家生产的手机,其厚实的外壳有屏蔽部分电磁辐射的功能。除此之外,记者还了解到,如今受到青睐的智能手机与普通手机相比,两者的辐射强度并无太大区别。

开机睡觉没有危害

这位技术人员同时提醒说,有些人习惯于晚上开机睡觉,殊不知这种做法对人身体也有害处,因为手机虽然未被接通,但其还是在不断地和通讯基站做交流,因此其电磁辐射还会具有一定的危害性,而根据一项科学测试,工作中的手机,其辐射强度可能不低于一台正在运行的微波炉。陈郁

这些应当知道!

手机辐射对人体有几宗罪

手机,作为当今信息时代的通讯高科技产品,已进入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手机通话是通过高频电磁波将电讯号发射出去的,发射天线周围存在微波辐射(300MHz-300GHz),由高到低依次为天线部、听筒部、键盘部和话筒部。

◎让患脑癌危险增加1倍

据英国媒体报道,澳大利亚癌症兼神经外科专家库拉纳通过研究得出惊人结论:使用手机比吸烟对人体的危害性更大,人们使用手机超过10年,患脑癌的危险将增加1倍。这是迄今为止关于手机危害健康的最新、最严重的警告。

◎每天通话1小时将耳聋

美国耳鼻喉学学会年度会议最新研究结果引起众人关注:即使每天接听手机仅1小时,也有可能造成听力永久性损伤。这种耳聋一旦出现,将不可逆转,甚至会恶化,可能因此在四五十岁就出现老年性耳聋。

◎频繁接听会导致白内障

过于频繁接听手机会导致白内障。浙江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姚克教授首次用实验证实:连续手机通话两小时肯定对眼球晶状体有损伤。实验模拟了安全辐射标准下人们接听手机的状态,微波强度在安全标准状态下,持续“接听”两小时后,晶状体活体细胞样本,无一幸免地遭到了损伤,显微镜下,它们的细胞通讯连接功能的基因都产生了突变。

◎手机辐射可致老年痴呆

瑞典一项医学报告指出,发自手提电话的辐射可能对使用者的脑部产生危险,其中包括出现老人痴呆症等。实验证明:只要紧挨着来自手提电话的辐射波下两分钟,人体内防止血液内有伤害性蛋白质及毒素进入脑部的防卫机能也就会丧失作用。

◎手机挂胸前影响内分泌

许多女孩喜欢把手机当饰物挂在胸前,但医学专家提醒年轻女性,开着的手机挂在胸前,不但对心脏有一定影响,也会影响女性的内分泌功能,尤其对孕妇健康不利,手机所产生的辐射会对胎儿构成伤害。

美国克利夫兰医学研究中心经过对361名男性的手机使用习惯及其提供各自的精液样本做了调查,发现每天手机通话时间越长,男子的精子数量和质量越低。在受调查的对象中,有一些人平均每天手机使用时间超过4小时,这些人的精子数量和质量低得可怜。

近日,英国、美国、瑞典三国的科学家再次对手机的危害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手机辐射能够引发失眠、头痛和情绪沮丧。研究人员对年龄在18岁至45岁之间的35名男性和36名女性进行了测试,暴露在辐射环境下的人进入深度睡眠状态需要更长的时间,而且深度睡眠时间也缩短了。

避免辐射危害有大招

为了减少或避免手机辐射微波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有关人士总结了六大招数:

第1,要减少或杜绝辐射源的辐射泄漏,选用有进网许可证的手机,并配有合格手机电磁波防护套,进行非闭合屏蔽,一般防微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健康快讯:

  • 下一个健康快讯:
  • 相关文章
    北京社区医院门诊将延至20时 医生手机
    66家医院30 号源可预约挂号 拟推手机客
    调查显示孕妇用防辐射服让衣服内辐射强
    家电辐射排行榜 什么东西最能吸辐射
    对抗核辐射应该吃些什么
    如何通过营养干预降低核辐射危害
    欧洲空气内辐射物或源自匈牙利 实验室
    10招远离手机辐射
    过量接受辐射对人体有何危害
    如何预防医疗辐射危害
    专家提示智能手机上网时辐射最强
    研究发现长期接受电脑辐射影响精子质量
    职场准妈妈如何预防辐射危害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