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立马让她躺上床,上了胎心监护仪。
罗永宁对生育已有经验,但这么一折腾反倒让她紧张起来。过了一会儿,护士来给她打催产素,称“宫缩乏力”。罗永宁想起来活动一下,“生第一胎我就总结出一条重要经验:站起来活动生得快!无奈被上了监护仪,再加上打点滴,想动也动不了。”
“很多医院不够以人为本。”庞汝彦直言,孩子出生的一般姿势都是头朝下的,母亲第一产程若站着或坐着都能凭借地心吸引力“帮孩子下来”,可医院偏偏让妈妈一入院就上床,还要全副“武装”起来,“而且,过去打催产素都是一边摁着肚子看宫缩情况,一边调剂量,现在远没这么仔细。”
记者走访了广州数家三甲医院妇产科,了解到第一产程的7—8个小时中,医院很少让产妇下床自由活动,一名医生透露,这需要耗费太多的人力,“根本顾不过来”。
“不活动增加了产妇自然分娩的难度。但不少医院总强调客观原因。另外,剖宫产对医院来说,既省事又来钱快!”庞汝彦认为,以经济价值决定分娩方式,这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格格不入。
产妇家人要求剖腹,医院扛不住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使家庭对独生子女产生了特殊的重视,简单地说,就是妈妈怕有意外孩子变傻了。为确保万无一失,很多家庭干脆就“一刀切”
面对指责,医院也是大吐苦水。“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剖宫产无疑被认为是更安全稳妥的方式,能减少纠纷。”省妇幼保健院的一位产科专家说。
近日,28岁女硕士何一平(化名)在广州海珠区妇幼保健院临产前突然休克死亡,7斤重的男婴也未能幸免。事后,家属认为医院未听取产妇建议采用剖宫产,及滥用催产药物欣普贝生犯有过错,要求院方给说法并赔偿;但院方表示,产妇死亡原因和羊水栓塞有关,建议家属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省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牛建民表示,自然分娩有很多不可预知的突发问题,若胎儿和母亲发生意外,责任可担不起。“在欧美国家,只要操作规范就不是医疗过失,医院就可以不承担责任,因此,他们的自然分娩率比我们高很多。”
不过,更让医院招架不住的是产妇家人的某种“坚持”。
庞汝彦说,调查显示除中国外的其他国家实施剖宫产的前五位原因包括头盆不称、前置胎盘或有剖宫产史等。但中国的第一大原因就是母亲要求剖宫产,其中无任何医疗指征的剖宫产占了24%。
“怕疼?试着想想,双手互掐时,当然是里面的疼。如果生孩子疼,孩子就更疼,妈妈难道就不能忍?”对“怕疼派”,庞汝彦认为这是“现代产物”,“既然上帝创造了一条通道,必然有利用价值,为什么不让孩子走自然通道?”
若“怕疼”是从妈妈感受出发,那么从孩子角度考虑,又可分成两派,“怕傻派”和“择日派”。
“怕傻派”怕什么?“现在都是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使家庭对独生子女产生了特殊的重视,简单地说,就是妈妈怕有意外孩子变傻了!”为确保万无一失,很多家庭干脆就“一刀切”。
至于“择日派”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赶学时硬把孩子在9月1日前“揪出来”。广州各大三甲医院妇产科在开学前均床位爆满。准妈妈何小姐说:“若不让宝宝在开学日期前出来,上学时又得耽误一年,所以干脆剖了算了。”而择“良辰吉日”的就更普遍,特别是赴港产子家庭,“很多甚至具体到哪一天几点几分”。
“面对这样的情况,医院能怎么办?也只能尊重了。”庞汝彦说。
推广温馨产房,能否将低剖宫产率
庞汝彦表示,应该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采取增加政府对自然分娩的补贴等措施。如今,一些省市都在尝试这种办法,如给予促进自然分娩的医护人员更多奖励,自然分娩率也有所提高。
过高的剖宫产率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关注。今年,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启动了“促进自然分娩,保障母婴安康”项目,从国家层面通过系列措施给剖宫产“降温”。
庞汝彦介绍,为期5年的项目总目标是创造一个促进自然分娩的社会环境和理念、推广促进自然分娩的适宜助产技术和规范的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降低不必要的剖宫产以及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等。具体目标为:全国至少建立10个“促进自然分娩,保障母婴安康”培训中心,开展持续有效的培训,推广助产和产前健康教育适宜技术;至少培训2000名有关助产适宜技术和产前健康教育师资;全国至少100家医疗机构达到示范妇幼保健院或医院标准;促进助产士职称系列和正规助产专业建立。
要实现这一目标,这就必须解决几个问题。庞汝彦表示,应该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采取增加政府对自然分娩的补贴等措施。“如今,一些省市都在尝试这种办法,如给予促进自然分娩的医护人员更多奖励,自然分娩率也有所提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