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抗生素”呢?
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一种现象:只要病人一到医院或诊所就医,不管有没有感染症状,医生动不动就上抗生素,甚至全然不顾抗生素的副作用,把抗生素当成预防和治疗感染的常规,一种无效另换一种,一种无效再加一种。“由于缺乏相关知识,人们常认为抗生素就是退烧药、消炎药。能用高档的就不用低档的,能合用几种抗生素就不单用一种,能静脉滴注就不口服。这些做法无不助推了‘超级细菌’的肆虐。”胡皓夫说,在所有药品里,消费前十位中,抗生素占去半壁江山,如头孢拉定、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由于目前的医疗制度现状,更多的医院以及医生也不得不为自身的利益着想。“中国的医院50%左右的收入来自于药品,而抗生素占所有药品收入的25%左右。多开抗生素,就意味着广开财路。”
另外,最让人忽视也最让人感到“冤枉”的是,我们每天都在“不知不觉”中吃进大量的抗生素。这就是抗生素在养殖业中的应用突飞猛进。据了解,在中国,每年有一半的抗生素用于养殖业。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可以促进动物生长,也可以预防动物生病。
但这样做的后果是,在农场周围的空气和土壤中、地表水和地下水中、零售的肉和禽类中,甚至是野生动物体内到处都充斥着抗生素。这些抗生素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在人体内蓄积。它不仅会导致器官发生病变,而且能把人体变成了一个培养“超级细菌”的小环境。
前景 规范使用后“超级细菌”或可控制
自1929年发现青霉素以来,抗生素与人类疾病的作战已历80多年。由当初的救人无数,到今天的“超级细菌”出现,我们仿佛又回到了无抗生素时代。“其实,在抗生素选择压力下,多药耐药甚至全耐药细菌的出现是必然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李继红说,细菌耐药分两种,少数细菌的耐药性是天然形成的,这种遗传特征会稳定传代,不会轻易消失。大多数细菌耐药性是后天获得的,遗传性状并不稳定,如果减轻“抗生素压力”这种遗传特性会自然消失,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合理使用抗生素,细菌的耐药性会逐步缺失,目前严峻的耐药形式也会逐步逆转。并且通过近几年更加规范化使用抗生素,医院的耐药检测数据资料显示的部分细菌耐药率下降也说明了这一问题。“
李继红说,医生首先要防止抗生素的滥用。像感冒咳嗽,大多数常规治疗方案给予抗生素治疗,其实对于普通的感冒,感染前期90%以上不是细菌感染,吃抗生素不仅费钱,而且无效。“还有,在患者应用抗生素前进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开展得较少,很多治疗都是经验用药,但是在病原学确诊后应立即改经验性治疗为靶向治疗,避免广谱或超广谱抗菌治疗方案长时间使用,以减少抗生素选择性压力。”李继红说,可现状是很多医疗机构不重视细菌培养这个环节,尤其在基层医疗单位可能本身就不具备相关检测的条件。
另外,对公众自身来说,有了病不要自行到药店买药吃,一定要到医院做相应的检测,确定是细菌感染后再用抗生素。
举措 我省今年底将建成病原学监测网
如何减少院内感染,如何减少抗生素耐药的出现,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这也成了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
因为常年在细菌实验室工作,赵建宏深刻意识到耐药性监测对临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有着巨大的作用。据他介绍,两年前他们已经开始筹建有关抗生素耐药的病原学监测网。“最初只是收集本院的数据,然后给临床医生一个建议,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医生用药,这样会最大限度减少抗生素耐药的出现;卫生行政部门也非常重视,积极探讨和筹划耐药监测网络。”
要想把病原学监测做得更好,获得更多的数据,就必须和更多医院以及相关部门配合。赵建宏说,这种想法也得到了其他医院的同行支持,不过受各种因素影响,当初也遇到不少困境。“做病原学监测,需要大量的菌群数据,这其中涉及保存、分析、调研,等等。不但需要人力,还需要物力。这几年我们基本是用从科技部和科技厅以及医院申请下来的科研经费在做这个事情。”
赵建宏说,根据目前进度,有关抗生素耐药的病原学监测网将在年底建成。届时,监测结果将对我省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科学管制以及减少耐药菌的流行提供数据基础及科学支持。
■爱心提醒避开抗生素使用误区
误区: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